高殷起身,走到高洋身邊,高洋搖頭感慨:“而今殷兒也大了,我欲為其納娶太子妃。”
雖然說男子正式成年,應該是二十歲時束發戴帽、表示成年的加冠禮,然而這是對於有些底蘊的人家而言。
更貧苦的底層百姓,男女以十三到十五歲為半丁,十五歲開始為正丁,要開始服役了,所以高殷實際上已經是半個成年人,對擁有國家資源的皇族來說,此時才給高殷談婚論嫁,其實已經挺晚了。
因此兩個女人並無意外,李祖娥反應最大,連忙接話:“正是呢!《詩經》曾雲,‘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禮記·昏義》也曾說過,‘男女有彆而後夫婦有義,夫婦有義而後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後君臣有正,故昏禮者,禮之本也’。”
婁昭君聽得發愣,還未來得及生氣,高洋先行嗬斥:“勿需引經據典,隻說乾事!”
李祖娥嗬嗬一笑,婉婉道:“殷兒是國家儲君,正當有賢妃為配,調氣純和。我的侄女難勝,而今九歲,正適合與殷兒相配,前日喚進宮來讓眾人見過的,太後也在,您覺得如何?”
“老身沒有意見。”婁昭君微微眯眼,用餘光打量高洋:“天子?”
高洋心中暗罵,這女人好不曉事,若不是他早有決定,興許還真做了這個選擇。
其實高洋此刻有著另外一個選項,就是為高殷聯姻鮮卑勳貴,比如斛律光的女兒,以此爭取斛律光的支持。
然而他持續打壓了這幫人十年,目的就不是給他們翻身的機會,否則他會把段華秀叫來這個場合,讓段華秀幫忙勸說婁昭君,至少讓她在明麵上同意。
高殷作為國家儲君,他的婚姻自然要維護皇權,所以他娶的不單是那個女性,而是女性背後的家族資源,通過讓他們變為外戚,從而讓這些人入場為高殷保駕護航。
當初高歡為兒子們選擇婚配的時候,就做好了規劃,長子高澄娶魏國公主,次子高洋娶河北大族趙郡李氏女,三子高演娶魏國宗室女,四子高湛娶安定胡氏女,其餘子弟的正妃也大部分是魏國宗室女和胡漢士女。
而和高歡一起打天下、資曆深厚的懷朔鎮勳貴,其女不是高齊皇室通婚的主要對象,反倒是他們來迎娶高歡的姻親女子,讓他們圍繞著高家,如眾星捧月,同時這些高氏女又能對勳貴們灌輸以影響,就比如斛律武都娶了義寧公主。
所以高洋的婚姻,一開始就是為了團結河北胡漢士族而打算的,後麵不立段華秀為皇後原因也在於此,高洋延續了父兄的選擇,隻讓高家女性流入懷朔勳貴家中來施加影響,而不讓勳貴們成為國丈,反過來控製皇族——那不讓這幫人成王莽曹操了?
所以高洋根本不會選擇和勳貴聯姻,婁昭君不允許高殷有鮮卑勳貴為援助,高洋也不願意高殷被鮮卑勳貴所控,母子在這件事上出於相反的目的,反倒達成了默契。
按原先的軌跡,高殷沒有現在那麼強烈的上進心,隻是乾等著繼位接班,高洋也就寄希望於弟弟們的人性,祈禱高殷有那個福氣,而後逐漸病重,才由李祖娥主導高殷的太子妃人選,使得李難勝上位。
但現在的高殷奮起,要掌權上位,且高洋還能活動,就有著多為高殷布置的打算。在這方麵,早就在舊魏時期就被高歡玩廢的河北士族已經幫不上高殷的忙,李難勝的父兄更是指望不上,不反過來拖高殷的後腿他就燒高香了。
勳貴不能選,世家不想選,高洋還真有些糾結,好在高殷給他點出了第三個選項。
但這要讓高殷自己來說,而此時正變得緊張的氛圍,不是孩子能發言的場合。
“不如先看看殷兒的意思,免得他心有所屬,我們在這快刀斬亂麻。”
當初高歡給了孩子們一團亂麻,讓諸子解開,其他人花費一番手腳,唯獨高洋拿刀亂剁,快速理清,得到高歡的稱讚。
這件事高家人都知道,此刻的高洋忽然冷不丁地玩了自己的梗,婁昭君和李祖娥都忍不住笑了一下,氣氛有所緩和。
高殷抓住機會,趁機說:“難勝表妹賢淑,實是人間佳偶,可孩兒既為皇儲,便身負國家所托,婚姻之事,該以國家為懷,豈能隻考慮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