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達爾伸出大拇指道:“觀眾大如天,我喜歡你!”
當趙世勳聽完本諾.德爾霍姆翻譯,內心一陣惡心,我用你老頭喜歡,老子是要曹翻你們的人,戈達爾不就是電影《精疲力儘》、《隨心所欲》、《芳名卡門》、《阿爾伐城》導演嗎?…
老子的《你那邊幾點》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入圍電影評分最高,3.8分傲世所有影片。
23歲就拿金棕櫚,羨慕去吧。
趙世勳看到《你那邊幾點》評分超過《一一》,他就知道金棕櫚離他不遠。
現在已經摸到金葉子。
趙世勳回到酒店好一頓嘚瑟,全民熙看到他這樣批評他。
“世勳,你應該低調點,影評人還有媒體說你的電影能拿金棕櫚,就一定能拿?評分最高不代表一定拿,不落袋為安,還是謹慎一些。”
草!
趙世勳忘記大熱必死的魔咒。
還是最關心他的人,了解一切。
把猖狂收斂起來,趙世勳又回到原來的樣子。
5月20日,墨鏡王《花樣年華》首映,趙世勳對這部影片沒感覺,他不去觀看。
墨鏡王算是華語電影導演最獨特的存在,他的電影有靈魂,他也屬於作者導演,雖然有地方借鑒戈達爾和安東尼奧尼的電影拍攝手法和橋段,不過他又有屬於自己的東西,看過他電影的就知道,這是墨鏡王拍的。
不過他在華語電影導演排行中,還進不了前五。
第一:楊德昌(無需多言)
第二:胡金銓(武俠宗師)
第三:侯孝賢(作者導演)
第四:老謀子(一個好學生)
第五:陳凱戈(彆讓他碰劇本)
第六:墨鏡王(作者導演)
第七:李安(中西合璧)
第八:賈章柯(作者導演)有潛力
第九:李翰祥(半個作者導演)
第十:費穆(英年早逝)
這是趙世勳對華語電影導演的排名,作為導演,他有自己衡量的標準。
薑聞的電影可能有些觀眾喜歡看,不過作為導演,趙世勳知道他有很多弱點。
拿《鬼子來了》說,太舞台感,電影中就像演員在舞台表演一般,在《鬼子來了》中,演員不必那麼大聲講話,讓人看了就像舞台劇一樣。
可能華人太習慣舞台表演,從文藝作品到現實生活總有一種舞台感。
薑聞在《鬼子來了》中表演生動,可是對於趙世勳來說,一點都不生動,沒有給人物注入靈魂,那麼對話喊再大聲,台詞再有意義,人物也失去靈魂。
《鬼子來了》不隻是表演,方方麵麵都是舞台式的,薑聞把整部電影,當成自我表演的舞台。
黑澤明和伯格曼都是戲劇作者導演,他們的電影中,不會出現舞台感,他們兩個人,電影創造出了生命。
薑聞在導演手下能很好,《芙蓉鎮》、《本命年》、《紅高粱》。
薑聞拍攝第一部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舞台感不強,可能是他沒有出演的原因,這部《鬼子來了》死的如同僵屍,沒有一點生氣。
整個就是舞台劇現場。
他要不改掉毛病,會越來越僵硬。
角色不必大聲說話,也不必特意表現出什麼。
賈樟柯《小武》中沒有大聲說話,手持攝影拍攝,就像紀錄片一樣,巨特麼的真實!
看過以後還想再看的電影。
50年以後,這片土地或許縣城會消失,那麼就去賈樟柯的電影中尋找吧。
這就是普羅大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