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他會從這幾個管理人員當中,選出一個真正適合經營的人,來做這個廠子。
接下來,李響一直在忙收購的事情。
他手底下有專業的投資團隊,會對市場風向,以及投資回報率等做專項的研究。
投資風險大的工廠和企業,李響連碰都不會碰。
就這樣,短短半年多得時間,李響收購了六十多家工廠,以及十七家企業。
這其中,涉及到輕工業、重工業、服務業等多個領域。
絲毫不誇張地說,李響把這些工廠整合起來,都不用從外邊進貨,就可以創造一個獨立的百貨王國。
企業收購的太多,運轉就成了最大的難題。
為此,李響旗下的兩大信息戰略部門,開始充當起獵頭的角色,幫他從各個領域裡挖人。
一時間,李響的集團公司收納了無數的人才。
這些企業經過半年多的發展,最終倒閉了十幾家。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李響收購了五十多家企業,都是瀕臨破產的企業。
李響能夠運用手中的資源,和現代化的管理方法,把一多半企業盤活,已經算厲害了。
這一下,李響的所有企業加在一起,達到了五十一家。
這麼多企業,大多都是李響零元收購過來的,一些比較難搞的廠子,他也隻付出了極少的資金,就將其收購了過來。
但凡是活下來的企業,大部分都實現了盈利,其他不補分沒實現盈利的企業,也都是略有虧損。
其實,李響收購這麼多家企業,這件事並不奇怪。
這個年代,巨無霸企業多得是。
在河間地區,就有一位商業名人,整個了上百家企業。
這上百家企業,都被他一個人收購了。
當時,他收購了上百家企業,主要是因為他的名人效應,典型效應。
曆史證明,利用名氣來經營公司,隻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無法做到真正的盈利。
後來,因為缺少經營經驗,外加上種種曆史性的原因。
這位狠人整合起來的一百多家企業,全部以虧損告終。
當時,這位商業界的狠人直接被停薪留職,隔離審查,經商生涯也告一段落。
和那位狠人相比,李響收購的這些企業,發展的實在太順利了一些。
虧損率隻有不到百分之二十,其餘的百分之七十左右,都已實現了盈利。
這半年多的時間,李響一直馬不停蹄的改造各個企業,和專業人員一起,給各個企業提出針對性的改革意見。
1993年一轉眼就過去了,這一年,是他極為忙碌的一年。
這一年,他的集團公司也無限壯大,集團資產也在以一個驚人的速度增長著。
不算他海外的公司,光是他內陸的公司,固定資產估值就超過百億了。
p+PApkVDHvB6yHO91aXfW/WOesOUM6rQlM45sWEpOKRauujxs+Z45cFpQMLgxh4YvXvEviiZuNxz1xfDFkHjz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