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婦人趕緊道:“林二嫂子,我們給束修費,這是二斤栗米,我們家也拿不出什麼像樣的東西了,你看成嗎?”
“是啊,是啊,我也帶了三斤蕎麥麵來.......”
“.......”
一時間村民紛紛拿出自己手裡的糧食希望宋安心能答應。
宋安心自己一時間不知道該說什麼才好。
她知道村裡人收上糧食後大多數都會拿到縣裡去換取栗米黑麵一些粗糧以及銀錢,一家人一年的吃穿住行,看病抓藥等事項全靠這點糧食了,這樣一家人才能支撐到下一個秋收。
昨個林大嫂也來找她一起去鎮上換米,但她沒去,她覺得糧食握在自己手裡才最安心。
可現在她們卻用這些嘴裡省出來的糧食拿給她,請她教自己孩子們讀書識字,宋安心內心深深震撼。
無論什麼時候,何種境地,人們向上的心是永不息的,因此我們後世才能越來越進步,越來越繁榮吧。
林裡正看宋安心沒講話,於是道:“我這裡是三斤陳米,我們林家村祖祖輩輩都在這裡,大多數村民都大字不識一個。
可我想著我們的娃不能像我們這樣不是,村裡窮辦不起學堂,縣裡遠我們也供不起娃。
豐年娘,你是個有學識的,又給豐年豐收幾個教的那麼好,我老頭子也不要這個臉,來拜托你了。”
宋安心連道:“裡正叔你這是說的啥話。”
她臉色有些難為道:“這、也不是我不答應,而是我們家現在是我弟弟安邦教幾個小的了,我得問問他能不能答應教這些娃。”
宋安邦倒是沒什麼意見,教幾個都是教,他沒想到這偏僻山村裡的人居然也如此看重讀書。
林裡正和村民們一聽宋童生肯教他們孩子,心裡樂壞了,這沒想到還得了個童生老師呢。
宋安心道:“裡正叔,各位嬸子嫂子我們說好,安邦是要考功名的學子,我也保不齊他什麼時候會走。
而且我這個弟弟還隻是個童生,可不比縣上那些開學堂的秀才老爺,你們要是想娃讀書後考取點功名什麼的,我建議你們還是將孩子送縣城裡去,可彆耽誤了孩子。”
宋安心得事先把話說好,不然有些村民以為孩子讀了一點書,就異想天開想孩子考官身什麼的。
這古代的科考可比現代高考競爭還激烈,不然怎會有白發童生,範進中舉的事情發生呢。
其實她覺得非不必要,沒有條件和天賦的孩子走上科舉這條道路未必是好事,但書還是要讀的。
趙大嬸子爽快道:“沒事,我們相信宋童生,孩子能讀到哪那都是他的命。
我們就想著孩子能讀讀書識幾個字就成,這樣人也能聰明一點不是,宋童生能教多久就教多久。下個月還在我們就再送束修來。”
宋安邦點點頭道:“這位嬸子說的不錯,讀書使人明智,讀書使人知禮。無論你是何種身份,做著何種謀生,讀書都對人有益。”
趙大嬸子被宋安邦誇的頓時就暈乎乎的,啥子!宋童生居然說我說的對,那明..…啥什麼的,雖她聽不懂,但她曉得那肯定是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