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最近在講《禮記》,“君命,大夫與士肆。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庫言庫,在朝言朝,朝言不及犬馬。輟朝而顧,不有異事,必有異慮,顧輟朝而顧,君子謂之‘固’。在朝言禮,問禮,對於禮。”
“昨日我已經讓你們背誦此文,可都背下了?”
章克羽隨機抽了個學生起來背誦,有他複述一遍,學生昨日背的七七八八,站起來後磕磕巴巴也能全背下來。
“不錯。”章克羽還算滿意地點頭。
讀書人以科舉為目的,經書之學都需要背誦,單說十三經,除去爾雅篇,總共需要背的字數多達六十二萬字。
除了背原文,考科舉的讀書人還要背名家注釋,閱讀其他相關經典、史書和文學書籍。諸多正史加起來,其字數又是非常恐怖的。
所以想要考科舉,記性不好真的要命。
縣學之中,教官也多是教導學生背誦,以及考察對四書五經釋義的理解。
“既然會背,那你們可知道這段文的意思?”章克羽眼神在班裡學生身上一掃,學生們默默低下頭去,一聲不吭,生怕給他一個眼神就被叫到了。
“秦扶清,你來解釋。”
秦扶清預料之內地被叫到名字。
他施施然站起來。其他同學也都安心多,大膽抬頭看他,心裡都犯起嘀咕來。
上次秦扶清和石明卓打架,連累章教官被山長罵,教官憋了一肚子氣。這段時間秦扶清沒來,石明卓也沒來,章克羽偶爾在課上提起秦扶清,語氣裡也滿是怨懟。
明知道秦扶清一個月沒來上課,章克羽這是明擺著要為難他。
很多人會有一種偏見,覺得古人學習文言文不難,畢竟看的古書裡,他們說的都是文言文。
實際上呢,寫在古書裡的人物語言,都是書麵語,他們生活中說話並不會刻意省略。古時候書寫工具是竹簡,刻字麻煩,寫多了還重。
西漢時期東方朔給漢武帝寫了一篇三萬字的奏章,共用三千多片竹簡,需要兩個人抬著進宮。
這樣一想,古人寫書麵文,能不省略嗎?
這也就造成一個後果,先前時期的著作流傳下來,沒有老師解讀,一個普通讀書人是沒辦法正確理解原本的含義的。
章克羽明知如此,還挑釁地問道:“難不成你在家養傷,竟連書也不讀了嗎?婁教官是你的老師,就是這樣教導你的?”
秦扶清沒好氣地看他一眼,眼神輕蔑,他隻慢了一會,章克羽就開始咄咄逼人。
他恨不得問一句:“狗叫什麼?”
可是不能。一旦他不尊師敬道的名聲傳出去,這輩子科舉的仕途就走到儘頭了。
他隻是慢吞吞地道:“學生正在組織語言,教官您不要心急。”
禮記這一段文,主要講的是朝堂之禮。在朝廷上,一切都要講究禮,問話與對答都要合乎禮,才是君子之行。
禮記記載了先秦時期的各種禮儀製度,闡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和治國理念,同時在音樂、曆法、服飾、教育等方麵都有重要的意義。
秦扶清不巧,早已把四書五經都已背完,章克羽為難錯人了。
喜歡女穿男:農家子的科舉青雲路請大家收藏:女穿男:農家子的科舉青雲路小書包小說網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