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試的考官又叫“簾官”,根據職能不同,分為“內簾官”和“外簾官”。考場內的主考和同考是“內簾官”,負責考場外的監臨、提調、監視、彌封、謄錄等,則稱之為“外簾官”。
今年院試的內簾官,學政素之問是主考,另有六名同考,同考的身份選擇,通常是儒官、家居進士、教官或者休致官員等。他們主要負責出題、閱卷以及綜合評定考生名次。
因此想在院試中押題,難度則更上一層樓
主考官加同考共七人,出題誰說了算,出什麼題,全都不可估測。
不過院試比起縣試府試來說,考的內容要少一些。
院試考兩場,考試時間也很短,通常兩天之內就能完成。
秦扶清檢查通關後,就會臨時分到考場編號,拿著木牌找對應的號舍。排號的原則是隨機分配,這也是為了避免考生提前串通作弊。
這次他的運氣不錯,號舍像是新建沒幾年的,比老號舍要寬敞一些,離茅房近,但又不會近到聞臭味。
秦扶清很滿意,這是好的開始。
從在考場外等待,到順利找到號舍坐下,足足用了一個多時辰。
此時天已經亮了,秦扶清也得以看清附近號舍的考生,他左右兩邊的人年紀都比他要大,左邊那個年輕些,三十來歲,右邊那個已經兩鬢斑白,彎腰駝背了。
院試的錄取率並不算高,有些縣三年可能才出十幾個秀才,可每年參加院試的人,起碼有一兩百人。
換算下來,院試的錄取率在百分之十左右。
十個人中,隻有一個人能考上秀才,從秀才再考舉人、考進士,又要刷下多少人呢?
如此想來,科舉比後世的高考還要殘酷一些,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一將功成萬骨枯。
秦扶清默默把號舍收拾好,把自己要用的筆墨硯拿出來備用,其他東西放入考籃。
來考場之前他已經吃過早飯,就不必現在動用乾糧。
待到全部考生入場,坐定,外簾官巡視檢查,再次確認學子的考生信息,做保的廩生認保之後,才開始發考卷。
考卷單獨一份卷起來,用紅線綁緊。加上一張草紙,一張答題紙,也是薄薄一份。
秦扶清解開紅繩,將其放入考籃。答完卷後,還要用這紅繩重新將考卷封起。
隨後他展開試卷,開始查看考題。
院試第一場考試,有四道題。
分彆是四書文、五經文、論、策各一篇。
從院試開始,就很少有考詩詞創作了。
這也是科舉重心的體現。科舉主要目的是為國家選拔治理政務的人才,更加側重考生對儒家經典的理解、治國理政的見解,以及行文的邏輯和規範。
詩詞雖然能夠展現考生才華,可在治國安邦方麵的作用相對有限。另一方麵,判斷詩詞的好壞沒有客觀的評判標準,相對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