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可總算是回來了!快過來讓阿婆看看,哎喲,長高了!比從前高多了!”
林氏如今也成了小老太太。秦扶清記憶裡的外婆,當年站在案板前和麵擀麵條,忙來忙去都不停歇,多精神一個人,隨著時間的流逝,腰杆子像是被什麼抽走了。
王家廚房外不遠處種了一棵梨樹,梨花早就落了,結些青綠的果子。
秦扶清走過去時還要彎腰,王家人經過碰不到頭,也沒人想要修剪。
外公把秦扶清拉到一棵樹前,當初秦扶清住在這裡時,每每都是叫他站在樹下麵比劃,在樹上刻一道痕跡。
如今樹也長大了,上麵留著些斑駁疤賴的痕跡。
秦扶清再次站到樹跟前,樹長高了,他也長高了,外公已經沒法往樹上劃痕跡了。
他收回刻刀,對王麗梅道:“我看呐,石頭應該是老秦家個頭最高的了吧?”
“虎頭年長他幾歲,長的也不如他高,那個貓娃子病怏怏的,看著比他爹差不多高,還是咱石頭個頭高,顯得人精神、好看!”
自己家的娃怎麼誇都誇不夠,王麗梅繃著笑道:“石頭讀書,聽聖人講吃的好才能長個,打從家裡有點餘錢,就沒在吃上委屈這些孩子。他哥哥姐姐們虧在生早幾年,你看鎖頭個頭不也不矮嗎?”
一家人坐在院子裡,從孩子們的身高聊到家長裡短。外公閒不住,拿了長竹竿要去林子裡找早熟的杏兒。
舅舅王立來不在家,外公講他聽人說誰家田裡種的稻子好,便打算去買些種子回來,“說是你寫信差使他的,你舅舅算是最聽你使喚了。”
林氏嗔怪道。
秦扶清咧嘴一笑,外甥像舅,他一笑起來的憨厚樣子,和王立來還真有幾分相似。
“那舅舅什麼時候能回來?”
“都去兩三日了,算著不是今天就是明天,你們在家住幾日,可憐我老婆子見天瞧不見人,也沒人跟我說個閒話,好不容易閨女來了,多陪我幾天,我也不知道自己還有多久可活了。”林氏哀歎道,她幾個兒女,遠走的遠走,遠嫁的遠嫁,唯獨剩下王麗梅王立來挨的近一些。
像她這般大年紀的婆子,早都抱上孫子了,王立來本就是她晚生的兒子,可憐她不知道什麼時候能抱孫子。
王麗梅痛快應下,又說過兩日秦扶清要到縣學去,不能耽誤時間,她在家陪娘多住幾天。
林氏應了下來,給女兒和孫輩們安排房間。
提起未來舅母,還得說起石堰山。
王立來受這個朋友影響不小,可前些年,人家石堰山就接受家中安排成親生子了,倒是王立來還沒個對象。
石堰山家世擺在那裡,他娶的妻子也是高門大戶,而王立來的未婚妻,則是石堰山的妻妹之一。
未來舅母姓陳,聽說隻是個庶女,不過打小就沒了親娘,與石堰山的妻子大陳氏養在一個院子裡,二人比親姐妹還要親幾分。
她年紀小,自從大陳氏嫁到石家後,沒少到石家玩,一來二去就和王立來認識了。
王立來家中可比不得石家,她再怎麼是庶女,配王立來也有幾個來回了。
奈何小姑娘就是看上王立來,求著姐姐姐夫做主,王立來幾乎掏空家產,掏出的聘禮才勉強叫陳家看上眼。
比起王家出的聘禮,陳家帶來的嫁妝那才叫豐厚。
二人剛定親不久,婚期在今年十月份,找了城裡最好的裁縫剪裁新衣,就等著新人進門了。
剛好過了十月,小陳姑娘就過了十八,與王立來的年紀之差聽起來總算沒那麼離譜。
秦扶清沒想到舅舅的婚事竟然還有這麼一層淵源,這是又和石家搭上關係了啊,真是剪不斷,理還亂。
不過就算沒這層關係,秦扶清也得去拜訪石堰山的。這些年鏡今草堂順利辦到現在,沒有鬨出什麼幺蛾子,皆是因為有石堰山這座大山在身後立著。
秦扶清腦中閃過種種想法,趁著娘和外婆閒聊,叫上兄弟姐姐們去四周閒逛。
這些年王立來沒少倒騰果園,家裡的杏子林,少說有數十種品種,都是王立來聽聞哪裡有不同的果子後前去購買收集而來的。
另外還有一處試驗林,王立來在這裡玩嫁接,把A果枝嫁接到B果樹上,反複試驗,倒騰出來的果子性狀不算穩定,但還真讓他折騰出來一種早熟、個頭大、皮薄多汁的杏兒。
石堰山給這種杏兒起名“美人春”,目前王家果園約有十七株美人春,每年結的果子不過千枚。
可每一枚都不會向市場上流通。
秦扶清給舅舅出主意,專門找人做竹簽,給每顆美人春做數字標號,做專門的木盒包裝,然後專門賣給有錢人。
石堰山用“美人春”送過幾次禮後,安溪縣的權貴全都把搶購美人春當成展現實力的手段,每年光是這千枚杏兒,都能掙得小萬兩。
王立來將這片林子看的極其重要,一小片試驗林裡,起碼養了八隻狗,要不是有外公在,秦扶清他們也不敢妄自闖入。
仲春時節,其他果子還是青綠的,美人春已經散發出將近成熟的果香來。
秦扶清他們有幸,趕在安溪縣裡的富人吃到嘴之前嘗到美人春的妙處。
不得不說,一顆美人春能賣七八兩也是有原因的。
這些年來,王立來在植物嫁接和授粉一事上沒少費心思,既然果樹能搞,那五穀能不能搞呢?
舅甥二人的書信不曾斷絕,秦扶清知道舅舅的成果,也沒少給舅舅出主意。
這次挑選稻種,就是秦扶清預謀已久的。
自古以來,糧食增收的作用都不容小覷,曆史上每個王朝的興盛都和糧食產量暴漲帶動人口增長脫不了乾係。
想要做到糧食增收,一是選種,而是精耕細作,三是化肥水利等手段。
選種又有兩種方式,一是目前已有的主糧種子質量提升,畝產提高,二是出現新的高產農作物。
比如明清時期出現的土豆紅薯玉米等農作物,直接養活了當時華夏一大半的人口,才有清末時期四萬萬人口。
現在沒有土豆紅薯玉米,秦扶清暫時也沒法子去尋找這些東西,那麼就隻能從水稻培育下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