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腳踏實地(2 / 2)

秦扶清對稻客們的生活非常好奇。

雖然稻客們的家鄉距離安溪縣隻有六七十裡路,兩地隻隔了一個縣,但百姓的實際生活有很大的不同。

領頭的稻客姓餘,在家排行老四。據餘老四所說,他們所在的孟縣少山多平原,阡陌交通,生活便利,適合開墾土地。一年下來風調雨順,一畝地也能收獲二百市斤左右的水稻,但孟縣自耕農所擁有的土地不可與安溪縣百姓相比較。

皆因安溪縣當年是洪澇區,一旦發生水災,這裡就會被淹沒,幾乎每年都有或大或小的澇災發生。

在安溪縣生活的百姓,大多過著水深火熱的生活,有時候一到夏季發生災害,他們就會趁機拖家帶口逃離安溪縣,到彆處討生活定居。

這樣的情況一直到水患治理才結束,金川江改道,原本每到夏季就會淹沒安溪縣的洪澇沒了,當地官府又頒布政令,號召原本沒有土地的百姓來此開荒種田,修生養息二三十年後,安溪縣才漸漸有了今日的繁華。

這些事情秦扶清也知道,一部分緣於家中祖輩搬遷事實,一部分則是從縣誌記載中得知。

安溪縣出過幾任了不起的縣令,這才是真的運氣好。

餘老四家中有良田三畝,中等田四畝,下等田五畝,一年兩耕,算下來也有不少的盈餘,奈何家中人口眾多,丁稅役稅壓的全家隻能混在溫飽線。

這也是他一家人辛勤勞作才有的成果,在家中,他妻子老娘閨女負責紡紗織布,家中男丁操勞田裡的莊稼,農閒時還會跟村裡人一同外出做工。

一年下來,全家也攢不到十兩銀。

若是不幸,遇到個頭疼腦熱,彆說攢錢了,掏空家底淪落為奴都是有可能的。

興許是秦扶清的態度太過平和親切,不經意間就讓人忘卻他原本的身份,在他的問詢中,這些稻客道儘心酸之事。

“我們這些老百姓,就盼著一年到頭風調雨順,全家人不生病,好好攢些銀錢,再給家中兒女說門好親事,老了能抱孫子。”

餘老四倒不覺得心酸,笑嗬嗬地說著質樸的願望,上千年來,平凡的普通人活著不就是他這些奔頭嗎?

秦扶清心頭頗有感慨,平日裡讀聖賢書讀多了,站的高遠了,好像連他都有點腳底發飄,忘記了自己的來時路。

不過安溪縣的鄉民生活確實比孟縣百姓要好一些,尤其是青牛村附近的村莊。

一得益於舅舅改良稻種,秦家率先種過之後,收獲喜人,附近村莊有人想要種植此稻種,秦扶清趁機答應,與各家各戶簽訂三年種植協議。

三年內,附近的鄉戶種植稻種要聽他的,售賣也要通過他的渠道。

這些要求看似有些強人所難,可秦扶清是什麼身份?

做這些事,壓根沒遇到阻力。

四周鄉民還生怕跟晚了得罪了他。

於是乎,王立來改良後的稻鐘種植麵積從原先的青牛村幾百畝地,擴展到附近五六個村莊,足有幾千畝種植麵積。

而成效,自然也是十分喜人。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