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在秋雨降下之前,田裡的稻子全都收回來了。
餘老四他們急匆匆地繼續趕路,尋找下一個雇傭他們的主家。
煙雨朦朧,幾個頭戴蓑笠的身影慢慢消失在鄉間小路上。
秦扶清難得回來一趟,大哥虎頭也趕回家中,知他動了成親的心思,秦家人可算找到日子的盼頭,把此事當成家中當前天大的事來辦,短短幾日就有三四位鄉裡出名的媒婆登門,要給虎頭說親。
躲回鄉下,縣裡的凡塵之事叨擾不得,秦扶清學古人在溪邊結草廬而居,閒來無事就讀書,過段清閒日子。
也是為了躲避家中彆有心思的外人。
如此過了十七八日,深秋悄然而至,農忙暫時告一段落。附近村子供奉的一處廟宇,有幾個守廟的僧人,想著今年風調雨順,便打起重鑄佛像的念頭。
那小廟不過三兩間泥巴草屋,隻正堂裡供奉著七八尊神像,都是泥巴做的,做工不算精致,留兩個耳房,是伺候神像的僧人居住的地方,外加一處燒香的龕房。
不是什麼有名的廟宇,平日裡也隻有附近鄉民會燒香求佛,求財求子都做一處,沒甚講究。
倒是每年二三月份,會有一場自發的廟會,有大戶人家給自家辦法會,請了戲台班子來唱戲,附近鄉民趕來湊熱鬨,人一多,走江湖的把子們也都來了。
有捏糖人的、耍猴的,雜耍的,算是無聊鄉下難得的盛會。
秦扶清小時候一次都沒去過,每年二三月份他都在學堂裡,難得回家一趟,更小的時候,家中也沒那個錢財讓他們去聽戲玩耍。
廟裡三個和尚,一年邁,一中年,還有一個年輕和尚,小時候放牛從田埂摔下來,磕到腦袋成了傻子,家中養活不起,便把他丟到廟門口,倆和尚不忍心見死不救,收養成小沙彌。
鄉民們去燒香,也不給香火錢,家裡有啥就拿啥,和尚們不吃葷腥,自家種的菜就夠了,更彆說還有那些心善且有錢的香客,隔段時間給點。
三個和尚雖然吃的寡淡,可至少沒餓死。
他們也不是事多的人,今年突然說起重塑佛像的事,肯定不是彆有居心。
這事不算什麼大事,這兩年風調雨順,就是讓鄉民一家出一些也湊夠了。
可誰領這個頭呢?
王家村裡有一殷實人家,家中兒子是個馬商,走南闖北積攢下不小的家業,因兒子常在外行走,家中老兩口經常燒香拜佛。
此次佛像重鑄一事,就是他們率先提起的。不知是誰給他們出主意,讓他們辦事之前先經經秦家的口。
一來秦家有個舉人老爺,他們辦好事萬一奪了秦家的麵,容易招惹禍事,不如提前問一聲。
二來就算秦家沒有這樣的想法,他們尋這個因由在秦家麵前刷刷眼緣,將來兒子回家也能結個善緣。
這事就這麼被送到秦扶清麵前了。
秦扶清打聽清楚前因後果,很快就答應下來,重鑄佛像一事,由他出大頭,請十裡八鄉百姓共襄盛舉。
就當時慶祝秋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