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畸形的戰時租界經濟(2 / 2)

兩層小樓月租金為30-60元,還不包括水電費等開銷,合租隔斷的亭子間則為8-10元。

此時,一個工廠高級技工收入也不過40元。

熱播的《追風者》中對此有比較寫實的描寫,主角魏若來能賺外快,住的棚戶區合租的頂層閣樓最便宜的“亭子間”,冬冷夏熱的那種。

至於他的兄弟,拉黃包車的阿文則隻能住十幾人一個房間,全是上下床的“集體宿舍”,穿的也是破破爛爛的。

不像是其他民國劇,主配角不管身份都是住的都是單間,小樓房,穿的也是光鮮亮麗的。

滬上房價之高,已經到了離譜的程度,就連那些名人都買不起房子。

1927年,曾在北平買過兩幢大宅的成功人士魯迅攜女友許廣平遷居滬上。

二人租住的老式石庫門景雲裡,全款買下需要5萬大洋,以魯訊當時每月四五百大洋左右的月收入,不吃不喝需十來年。

從旅居滬上直到去世,雖幾經遷居,大文豪一直隻能租房度日,充當高級滬漂。末了,隻好興歎一句:

「滬上的房租很貴,空氣很壞,但此外也無可住之處,也還隻得在此混一下了。」

這個價格還是抗戰前,隨著戰爭的爆發,大量的人口湧入,房價進一步上漲。

要是在戰前馬良想買他現在買的石庫門周邊的房子,不花個六七萬大洋根本拿不下來。

但是這相對於租借房價來說就是小巫見大巫了,本來租界的房價就高。

加之戰爭爆發,日軍不敢得罪英美等西方國家,故而沒有進入租界,保持了租界獨立地位。

戰爭使得沿海經濟遭到極大破壞,老板們紛紛將工廠、工人、資金搬遷入安全的租界內。

整個滬上非但沒有出現因為經濟衰退,反而因為租界的存在呈現變態的畸形繁榮。

同時,大量難民在租界內要吃飯生存,以極為低廉的價格做工,勞動力極多且便宜。

到37年底,公共租界可以開工的工廠隻有400多家,到38年底已達470

9家,一年增加10倍以上。

進出口商行從37年的213戶增加到41年的613戶,全國的輕工業產品絕大多數從滬上口岸輸出。

商業總戶數、營業額和利潤也都成倍增長,金融業、房地產業、交通運輸業、營造業無不迅速發展。

另外,大量的難民,尤其是天朝的富人逃入租界避難,也導致租界娛樂業、零售業迅速發展。

現在的租界房價已經比戰前漲了30倍,一棟普通的小樓價格起碼在20萬美金以上,也就是大洋100萬左右。

就連租界房租都上漲到一個格子間就五六十塊大洋一個月的恐怖程度,就這個價格還供不應求。

一有租房信息貼出來,立馬就會被避難租界的富人們哄搶一空。

可以說馬良手裡還剩下的兩百根大黃魚連租界的一個廁所都買不起,隻能是暫時在租界租了幾個單間作為緊急安全屋使用。

不過要想一個人在滬上戰鬥,為了安全和方便,最好是在小日子不敢公開進入的租界有一個安全隱蔽的長居住點和身份。

現在搞錢成了馬良滬上戰鬥和生活麵臨的第一個難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