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的消音器效果有限,很難做到無聲,用刀子風險太大。
此時劉供奉他們不過剛清理完木屋和所有持有長槍的憲兵,帳篷區域隻清理了一半多一點。
此時繼續在帳篷區域跟日軍玩馬良立刻用隻有隊長才背著的無線電下令:
“所有小隊在帳篷外圍依托工事建立防線,重火力手給我用擲彈筒,給我把人趕出來,狙擊手占據有利位置,自由射擊。”
“另外把日軍機槍給我架起來,不要吝嗇彈藥給我打!”
由於大量裝備了衝鋒槍,缺乏重火力支援,此時的機槍太重,尺寸太大,不適合要在城市裡機動的特工。
馬良選來選去,最後把目光打在了日軍的89式擲彈筒上。
二戰日軍的陸軍武器裝備基本全麵落後世界,但是唯獨一款武器例外,那就是日軍大量裝備的89式擲彈筒。
此時世界同口徑的迫擊炮一般至少要超過6公斤,八九式擲彈筒隻有不到3公斤,隻有2.7公斤,居然比一把步槍的重量還要輕的多,非常適合單兵攜帶。
擲彈筒專用榴彈一個0.45公斤,一個彈藥袋裝彈八發也不過3.6公斤,加上擲彈筒整個作戰係統一共不到7公斤,比一挺捷克式輕機槍還要輕的多。
一挺常見的捷克式輕機槍,空槍全槍重10.5千克,就這還不含彈藥和備用槍管。89式擲彈筒和其榴彈彈藥包輕雖然輕,但是壓製力很不錯,一般來說,擲彈筒的殺傷半徑大約在5到8米,一發榴彈如果落在人群中可以殺傷數十人,這個威力對於50毫米口徑來說還是不錯的。
在經驗豐富的日軍老兵中,在五百米範圍內,使用89式擲彈筒可以做到百分之85%-95%以上的準確度。
抗戰中日軍可不會跟神劇中那樣,動不動玩刺刀白刃戰,基本是靠近國軍前沿後立刻用擲彈筒消滅國軍的輕重機槍,這才會發起步兵突擊。
如1937年秋滬上會戰時,國軍第18軍42旅的36挺重機槍,就被日軍的擲彈筒和其它輕型火炮摧毀了32挺,剩下的東躲西藏難以發揮作用。
除此之外可使用彈藥種類也豐富,碎片彈、燃燒彈、煙霧彈和信號彈,化學彈都可以使用它。
關鍵是這玩意使用拉發裝置發射,不必像是迫擊炮一樣必須有個角度才能發射炮彈。
必要時可以平射,隻是射程短一些,操作也麻煩一點。
簡直是
一個屬於步兵萬金油似的武器。
無法給自己的行動特工裝備壓製性的機槍或是火箭筒,馬良就把日軍的八九式擲彈筒當火箭筒用。
用於遠程壓製敵集群目標,或者是用於發射燃燒彈放火,煙霧彈掩護進攻和撤退等作用。
為此他還讓除了火力手背了8枚多種種類的榴彈以外,其他人每人都幫著火力手背了4枚高爆彈。
反正這89式擲彈筒的專用89式榴彈既可以用擲彈筒發射當炮彈用,也可以當做手榴彈扔。
隻是威力有點大,89式榴彈內的實際裝藥量約150克tNt炸藥,是日軍99式手榴彈威力的3倍,或者91式、97式手榴彈的兩倍,得注意點用,不然容易炸到自己人。
不過按照馬良培訓學員們用大威力K2手雷的辦法,倒也沒有太大問題。
馬良這邊也偷偷放飛了仿生鳥無人機,來到帳篷區上空,開啟紅外模式,帶上顯示屏的電子眼鏡。
來到一處高一點的隱蔽位置,架起了帶消音器的戰術pK。
此時戰局陷入僵局,再拖下去,日軍支援隨時會到,馬良不希望自己的學生遭受無謂的傷亡,決定做下弊。
“fire!”
隨著馬良一聲令下,五具89擲彈筒向帳篷區域發射高爆彈,日軍再再也不能在唯一的隱蔽物的帳篷裡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