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混淆視聽(1 / 2)

麵對汪直,馬小帥的腦子裡,馬上出現關於曆史的記載。在傳統史學界認為,劉大夏燒毀了鄭和下西洋的所有資料,但是這個觀點主要來自於一書,這就是《殊域周谘錄》。

在這本書裡記載,劉大廈,反對鄭和下西洋,主要考慮到,根本沒有給老百姓,帶來什麼好處。反而斷絕了江南士紳集團海外貿易的利潤。

壟斷了對外出口,也就斷絕了走私的可能。三萬人的大軍,每天都在大海上,你覺得走私的人,可以出去嗎?

但是這個觀點還是有質疑的,因為在明史當中就壓根沒有記載這段資料。法律對於遺失重要的資料,是有嚴格的相關規定。劉大夏,如果真的敢這麼乾,恐怕滿頭文武百官都饒不了這個人。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劉大夏隻是藏起來了,真正燒毀鄭和下西洋資料的,反而是乾隆皇帝。不過這個也隻是一種猜測,並沒有什麼直接證據。

《殊域周谘錄》?是明朝人嚴從簡寫的,隻是提到了劉大夏銷毀資料的說法。大明律現在我們還可以找到,這個懲罰確實非常嚴格。至於《客座贅語》,這本書是萬曆時期,顧起元所寫,反而言之鑿鑿的確認,劉大夏銷毀資料。

現在這個事兒到底是怎麼回事?在馬小帥正在好奇的時候,弘治皇帝朱佑樘忽然之間開口了,“朕剛剛當上皇帝的,發現國庫非常空虛,梁芳直接把幾個皇帝留下來的金錢,全部糟蹋光了。”

“當時朕那是非常生氣,老百姓的生活本來就不容易了,為了讓國庫有錢,朕曾經召集滿朝文武商討這件事情,當時也有計劃重啟鄭和下西洋的計劃。”

“朕記得非常清楚,有支持的,說是能給國庫帶來巨大收入,也有反對的,認為會增加老百姓的負擔。朕當時命令令大臣調查研究之後,再說製定政策,這個必須要有依據。”

“劉大夏當時接到我的旨意,特意組織人手查閱史料,並且收集了很詳細的記錄,這個過程當中,朕發現一個奇怪的地方,老百姓的收入沒有增加多少,但是國庫增加了很多。”

“劉大夏當時就上奏折說,下西洋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國庫空虛,老百姓生活困難,堅決反對下西洋。”

“當時為了全麵的了解情況,特意派人走訪了沿海各地,劉大夏當年的奏折就是這樣說的。”

“朕當時看完,並沒有做出任何決定,這時候又有人提出來,小規模實驗,看看效果再說。劉大夏反而站出來耍無賴,說所有資料都燒了,現在就是想實驗也沒辦法。”

馬小帥的腦子裡想的卻是,如此一個重要的大臣做出的決定,完全改變了整個大明朝的國運,甚至徹底改變了華夏民族的氣運。

這不但讓整個華夏錯過了探索海洋的重要機遇,重要的是28年之後,哥倫布才發現新大陸,這簡直就是錯過了大航海時代。

看來,明朝所有的文官,也就是所謂的清流,本來就是一群目光短淺,胸無格局的人,這群人簡直就是嘴巴上的正義,撈錢的狠毒,是極端的精致利己主義者,簡直就是拉幫結派的信徒,從來就沒有乾過一件正事兒。

馬小帥突然想到,怪不得建文帝朱允炆被忽悠傻了,看來,這又是江南士紳集團的事情。鄭和下西洋確實沒有產生任何經濟效益效,因為國家已經壟斷了對外出口,也就是讓當地的老百姓增加了一定的負,但是國庫的收入增加了,無形當中就減少了江南走私集團的利益。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