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皇帝朱佑樘一直就想修一本中醫的書,所以就在弘治16年,決定了朝廷修一本這樣的書,加上自己身體也不好,醫書對自己還是有幫助的。
皇帝決定用朝廷的名義修一本書,這可是一件大事,按照道理來說,應該是翰林院和太醫院合作,這樣才能修一本經典的書。
但是翰林醫院的人呢,都是讀書人,根本看不起下九流,也不願意合作了。馬小帥發現內閣在對於這件事情上,還是非常重視的,寫書這種東西可以流芳千古,但是翰林院主要是讀書人,他們對於醫學方麵並不是太精通。
文官還是願意把這個榮譽拿到手裡,首輔劉健對於這件事情提出了要求,中醫的書啊,都是以前有本事的人編的,需要寫的非常工整規範,需要一定的文采,朝廷做事情不容易,咱們要寫一本書呢,就得寫成經典。
現在的太醫院的醫生,如果說讓他們辨彆藥物,這個是絕對沒有問題的,但是他們的字寫得不怎麼樣,文采也不怎麼樣。如果說這本書出的錯誤太多,就會導致後人產生各種各樣的錯誤,這簡直就是危害天下。
劉建就提出了自己的要求,禮部應該對這些編寫醫術的人嚴格要求,必須經過考核,這件事情呢,還得交給我們翰林醫院,我們翰林院的人對探醫院的醫生考試,經過我們的,才能夠參與編寫這本書。
在明朝有一個奇葩的規定,這個還是朱元璋定的這個戶籍政策,醫學生啊,你就得是醫生的後代,而且呢,你還得學滿三年,經過考試,能夠成為一名醫生,如果說幾次考試不過關,那就不允許你從事這個職業。
也就是說,醫學屬於世襲製度,而且還是封閉式教育,醫生的水平高低不齊,按照翰林院的要求,太醫院的人恐怕沒有人能夠通過。
劉文泰現在又在管理太醫院,既然你們翰林院這麼高的要求,直接就提出了,我們太醫院退出,你們翰林院自己編寫這本書吧。
馬小帥通過實際調查才知道,所謂的翰林院的讀書人,完全就是道德標準,給彆人找麻煩,挑刺非常精通,你要讓他們編寫一本書,他們也沒這本事。
劉文泰就是等於將了翰林院一軍,翰林院的人呢,馬上就有一個回複,藥物書籍的編寫,這是太醫院他們專業的,我們呢,隻是討論一下思路,工作內容上確實跟我們沒關係,就把這個球又踢回來了。
編寫這本醫書的人呢,就變成了總督太監張瑜和施欽、王玉監工,總裁是劉文泰,這個劉文泰就成了主要作者,總共隻有89個人參加了。《本草品彙精要》用了一年多就編寫成功了。
這本書出了很多問題,就是後來明朝醫生李時珍編寫本草綱目的主要原因,先拿一些錯誤的地方,確實出了笑話,打個比方《序例》中把唐慎微的作品,說成是掌禹錫的。還有一些年號的問題也錯了,劉文泰作為主要作者,說這個人的基礎比較差,而且呢,也沒有什麼讀書人幫忙,否則不可能出現這樣明顯的錯誤。
為了讓這本書呢,編寫的非常好好看,在格式上,完全模仿了《皇極經世》。一本醫書的作用,主要是好用好看,好記好查,這麼生搬硬套,對於使用者來說不太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