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廷和就是這樣,勸說皇太後張氏,一個沒有父親的孩子,年底剛剛14歲,又沒有什麼見識,也沒有人指導,我控製朝廷,太後控製後宮,難道還有什麼問題嗎?
張太後雖然野心勃勃,但是能力並不足,加上這些年和兒子皇帝朱厚照的關係並不好,主要還是因為張太後的兩個弟弟。
大明王朝的繼承人就這樣形成了,明知道自己的兒子皇帝朱厚照去世了,這個女人並沒有多少傷心,反而因為自己能夠掌控權力,愚蠢的居然笑了。
這個世界上永遠不缺聰明人,有些人自以為自己聰明,把彆人當作傻子,楊廷和和張太後就是這樣的人。
前車之鑒,後車之師,張太後要求楊廷和,將自己的“懿旨”改為“聖旨”,一個能力不足的女人,居然自稱皇帝的朕。說是愚蠢也不為過,主要是小門小戶,沒有見過什麼世麵,也沒有讀過什麼曆史,畢竟文化程度不高。
一個女人有一個寵愛自己的丈夫,又有自己唯一的一個兒子,多年來有丈夫和兒子為自己遮風擋雨,從來就沒有麵對過這個殘酷的世界。
英宗時期的張太後和孫太後控製朝政,那是因為人家有這樣的能力,愚蠢的張太後,壓根就沒有自知之明,反而覺得自己也能夠做到,就是這樣一種感覺,我上我也行。
張太後一直就不明白一個道理,楊廷和當然一定要弄死自己的兒子朱厚照,麵對這樣的要求,在權力麵前,親情算什麼?兒子又算什麼?
彌留之際的朱厚照已經想到這一點了,自從土木堡之後,軍隊的權利已經落入文官的兵部尚書,還有地方的懸浮手中,皇帝已經失去了軍隊權力的控製。正德皇帝完全是迫不得已,隻能利用太監,試圖奪取文官手中的軍隊權利,文官集團得到了權利,又怎麼會輕易地放棄?自然是強烈的反對,每一次的失敗,都是對權力的穩固,這就像營養一樣,在不斷地促進文官集團成長。
張太後雖然也對劉謹不滿意,認為這就是一個太監胡搗亂,實際上呢?這是皇帝朱厚照的行動,打擊了文官的貪汙腐敗,徹底得罪了文官集團,整頓軍隊的行動,又引發了武將的不滿,皇帝還喜歡在外麵跑,等同於奪取軍隊的權利,文官集團又怎麼可能放過朱厚照?
皇帝朱厚照也意識到,隻要自己不想當傀儡,就必須拿到軍隊的權利,想要奪取文官手中的權利,太監是沒有辦法的,就扶持下層武將,這樣皇帝才能夠親自掌控軍隊。
文官集團也終於明白了,皇帝要的是軍隊權利,皇帝朱厚照的操作,跑出京城,來到前線,太監古大用代替巡關禦史。自己當大將軍統領軍隊,打仗就是為了掌握軍隊的權利,對外戰爭的勝利,完全就是對權力的一種穩固。
文官集團已經看明白了,既然皇帝朱厚照你這樣搞,那我們就準備弄死你,但是朱厚照非常聰明,我選擇認乾兒子,沒錢我就開辦皇家企業,隻有這樣才能夠養活軍隊,我壓根就不依靠你們文官。
文官集團本身就是讀書人,自然要對皇帝的所作所為展開誣蔑,你打蒙古人,我們就說你失敗了,雖然我們不能明著說,但是我們可以歪著嘴說,你皇帝身強力壯,我們可以說你從小體弱多病,反正記載的筆放在我們手裡,還想得到一個好名聲不成?
張太後永遠沒有明白女人之間的鬥爭,會涉及到政治權利的鬥爭。自己的兒子朱厚照,隻有下皇後曾經懷孕小產,然後就再也沒有了孩子,這就是李榮乾的,李榮被寧王收買了,而且又跟江南士紳不清不楚,跟集團關係非常好。
皇帝朱厚照發現的太晚了,也不知道是誰給了自己一碗斷子絕孫湯,如果不是李榮自己記載的,恐怕曆史就沒有真相了。
皇帝釣魚落水,本來就是後來補的筆記,皇帝遊泳變成了再次落水,隻有這樣真真假假的記載,才能夠夠讓人摸不著頭腦,權力的鬥爭非常激烈,有些事情隻是一個名義,實際上還是為了軍隊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