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在大長老王營的主持之下,正式召開長老大會。
而開會的內容,則是如何應對秦帝派來的使者?
早在血色長城告捷,勝利的消息傳遍整個秦帝國之時,秦帝便說過有著豐厚的賞賜。
隻是才過幾天時間,賞賜還沒徹底定下來,鎮北王府又加緊整集兵馬出征北蠻。
賞賜的主要對象已經踏上征途,秦帝也隻能暫時推遲封賞,不過也不是什麼也沒做,而是從本就缺額嚴重的國庫之中,硬生生的擠出了一批數量不菲的糧草軍餉發往北境,用來鼓勵北征的大軍。
當時國內局勢並不樂觀,對於鎮北王府出征北蠻,有著不少官員抱著反對的態度,上諫秦帝訴說帝國空虛,不宜開辟新的戰場。
然而一生好戰的秦帝卻聽不進絲毫,希望在進帝陵之前再添上一筆恢弘的功績,因此,不顧群臣的進諫,連發三道詔書,表示全力支持鎮北王府進兵北蠻,而且如果能取得功績,一定會好好的獎賞一番。
如今北蠻之征大獲全勝,在諸多戰場失利的頹勢之下,顯得格外的耀眼。
西楚國戰場之上,大虞西楚兩國突然勾結,還狠狠的坑殺了百萬秦國將士,消息傳回國內朝野震驚,國民感到憤怒的同時,信心也開始動搖。
這場西楚國之戰還有必要打下去嗎?還能夠打贏嗎?會不會導致國力空虛讓兩國聯軍攻入本土?
然而幾乎與此同時,鎮北王府進攻北蠻,成功擊敗血蠻一族,並占領整個北蠻,建立後土神廟的驚人消息也在朝廷的有意識的大力宣揚下,傳遍了整個帝國境內。
輿論不可謂不重要,如果國民都失去了信心,那一場大型的戰爭也離失敗不遠了。
要知道,越是大型的戰爭,越不僅僅隻是戰場上兵刃相間的交鋒,還是雙方勢力政治,經濟,文化的全方位對抗。
戰場上前線的士兵打的再勇,但皇帝與掌權的高官又不身處前線,對於戰爭的把控,隻能夠通過前線的戰報,周圍官員的分析,以及民間的輿論來決定。
中央官府內的高層官員若出了政治性的問題,或者百姓的輿情太過激烈,最終導致皇帝以及掌權的高官做了錯誤的決定,那前線戰場上將士再怎樣拋頭顱灑熱血,也是白搭。
一紙詔書下達,縱使有諸多不願,也必須停戰,若敢不從,斷了你的後勤補給,扣押你的妻兒老小,消除你的戶籍,那仗打贏了也是輸了。
古往今來史書上的類似例子,還少嗎?
有時候事情就是這樣的魔幻,沒有半點邏輯可講。
在朝廷有意的引導之下,輿論的風向也逐漸的轉變,人們又再次有了信心。
我們大秦還有雄師,這次的失利,隻不過是一時大意,被大虞騙了罷了,隻要整頓一下軍隊,隻要北境的強軍還在,我們大秦,依舊是萬邦來朝的強大帝國。
假亦真時真亦假,無為有時有還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