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新廚房(2 / 2)

經她一點撥老王也頓時明白過來。

原來紅磚和陶罐是完全不同的兩類物事,因此在燒製過程中難免會有些細微的差彆。實際上燒製紅磚對材質、溫度等都有較大的要求。

想明白這些後老王拉著拉著曾姐放下碗筷去跟秦華等人溝通工藝細節改進等問題。

溝通了得有大半個小時燒磚小組終於明晰了問題症結所在,一個個緊皺的眉頭也都舒展開來。

既然搞明問題那就好辦多了,仨人起身回到灶旁喝起早已放涼的鹿肉湯。

趙鋒好奇的問老王發現了什麼。不待老王說話呢,曾姐主動解答了趙鋒以及其他人的疑惑。

曾姐介紹說她也是在農村長大,她們十幾歲的時正是國內農村蓬勃發展,各項建設工作火如荼進行的關鍵時期。

彼時的農村一派繁榮景象,對紅磚需求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試問那時候哪個村裡沒有家磚廠啊?

曾姐年輕時也曾在磚廠打過零工,當然她們這種臨時角色肯定接觸不到行業裡最重要的機密。

就在這一爐紅磚燒製失敗後她反複回憶起四十年前在磚廠打零工時的經曆,思索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依稀記得當年燒磚時工人們並不會直接用黏土,而是在土裡摻入適當比例的沙子,再有就是每一爐紅磚的燒製時間好像是最少也得要兩天兩夜來著。

時間過去太久了,具體的細節她已記不太清所以才跟王利民小聲探討。正是得益於曾姐點撥,老王也回憶起小時候的種種見聞。

這才跟秦華幾人溝通起裡麵的諸多細節。

專業人士畢竟是有專業知識積累,秦華和凱西人燒了幾個月陶器在這方麵的經驗絕非其他人可以比擬。經老王稍一提示她們就明白了其中道理。

在黏土裡加入沙子可以填充其中的縫隙保持磚胚穩定性;至於說時長問題,這個應該是為了更好地清除裡麵雜質確保紅磚達到一種穩定狀態吧。

而且過程中為了保證窯內始終處於一個較高溫度,最好一次性就加完所有的木柴。

對,是木柴!這也是曾姐建議的。她說七十年代的農村土窯製磚都是直接燒木柴,但是燒磚對木柴的需求量大到可怕。

那時候一窯紅磚一般以萬塊為單位,木柴的使用更是達到幾萬斤。窯爐裡密封好一直燒上七天七夜才熄滅。

另外他們現在這個磚窯略微有些小,在結構上也有些問題導致爐內溫度始終上不去,這才造成磚塊達不到質量標準。

如此看來這爐紅磚在燒製過程中犯了很多大錯,能成功才怪了。

經過此番探討幾人方才明白燒磚跟燒陶不一樣,這是個長期任務根本急不來。

既然如此林文勝建議眼下彆的任務不是太緊,那要不大夥兒先暫停下手頭工作,幫著一塊搭窯爐、運紅土、撿木柴。

很快少數服從多數順利通過了這一建議。

第二天除陳彬和阿明打獵之外其餘所有人都投入到運土、撿柴工作中去。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