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明悟來了(1 / 2)

明悟是帶著兩個弟子進京來的。師徒三人並未到田家,也沒掛單在寺院,而是到鴻臚寺安排外賓的館驛暫住,其誌已明。

第二日早朝後,劉玨就接見了這位少林僧人。

“貧僧汗顏,想不到那時候的狂言師弟還記得。”明悟對皇帝說道,“當年師弟還年輕,所思所想皆是治國之策,貧僧不過是順著他的思路有些想法,他若說是貧僧的想法,卻是給貧僧貼金了。”

“田卿固然好,隻是大師,此時正是大宛用人之際,朕亦期待你們師兄弟聯手譜寫一段佳話。”

“貧僧不問世事已久,隻怕反倒拖後腿。”

“大師過謙了。西部邊陲之事已成頑疾,多年未變,大師過於擔憂了。如今朕不忍百姓受苦,指望著大師能輔佐我君臣開創偉業。”說著朝明悟深施一禮。

明悟還禮,笑道:“當年師兄與陛下在北地一見,回寺說道‘大宛百姓有福。’貧僧接信後雖有猶豫也便來了,今日得見君顏實乃明悟三生之幸,助百姓脫離苦厄乃是我輩之責,貧僧義不容辭。”

劉玨又與明悟討論了一會兒佛法,劉玨忽然道:“自朕登基以來,常感人心難測,力有不逮,究竟是朕能力有限還是?”

明悟笑了起來,“陛下對自己太過苛責了。人生七苦從何而來?不過是人心罷了,知不足則貪,為官一任怕的無非就是個貪字。陛下知人善用,貧僧有一取巧之法,或可助君一二。”

“不知何法,請大師教我。”

明悟撚須:“若想知一人會走向何處,不妨深探其來處。”

“何解?”

“以田啟文為例,此人生平如何陛下清楚貧僧亦知一二。今日的啟文在外看似不聲不響,不露聲色,在內夫妻和睦兒女成才。可陛下可知少年的他左支右絀疲於應付族親?為了生存他才結親羅家,借力打力,最終能考取功名。之後又蟄伏多年,貧僧與他再有聯係卻是為了他兩個兒子拜師少林。依陛下之見,他該是個什麼樣的人?”

“朕眼裡田卿自是個心有成算又有些不拘小節的。”

“陛下可知他貪的是什麼?”

“朕略知一二,他把家人看得極重。”

“是極。啟文少年過的苦,最是缺家人的關懷,所以在他成家立業之後寧願放棄前程,也不想自己的小家遇到波折。他看人看事都有幾分難得的清醒,處事也有幾分圓滑和世故,可是若有人敢動他的家人,他就難免要失去幾分理性,他托貧僧為他兩個兒子尋師父時曾說過這些擔憂,如今兒女皆已成才,在貧僧看來他已經擺脫了這些煩惱。”

“朕或者明白了,您的意思是分析這人幼時經曆,幼時缺什麼成年之後就追求什麼?”

“人性如此。”

“朕受教了。明日朕在宮中設宴,還請大師賞光。”

明悟擺手,“若是為貧僧設宴便大可不必,貧僧不過普通一遊方和尚,擔不起這等厚愛。”

“那您……”

“貧僧還得去田府瞧瞧一眾小友。”

“如此也好,朝廷已經擬好了與兄弟各族和平相處的幾項國策,具體實施方案你與田卿商討吧。”

田驕把明悟三人接回家,一家子已經等著了。

田立人很高興上前接他,“總算把你盼來了。”

眾人紛紛上來見禮。明悟挨個見了,瞧見田世舒的時候道:“京城的水土不養人,怎麼把丫頭養瘦了。”

田立人點頭,“不說她,咱們先進去說話,院子已經命人收拾出來了,不準再回館驛。”

“欸,我本就是來瞧瞧你那丫頭,回那邊住自在些。”

“瞧她什麼時候不能瞧,住在館驛吃素齋都不便利,哪裡就自在。”

“你可真是。”

師兄弟兩個說了會話,明悟歎口氣,“彆說沒用的,把那丫頭叫來我瞧瞧。”

“小舒過來讓你伯伯瞧瞧。”田立人見女兒來了便叫過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