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賜進士及第,隻有三名。
即“狀元”、“榜眼”、“探花”。
二甲賜進士出身。
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至於進士的人選數量,那就沒有定數了。
而在鄉試、會試、殿試都考取第一名者,便稱之為三元及第。
可想而知。
這玩意難度得有多大!
聽完莊舟的講述,孔穎達對此,早已驚為天人。
更是讓孔穎達內心洶湧澎湃。
作為一個讀書人,他當然知道,莊舟說的這一套科舉製度意味著什麼。
這完全是讓天下學子們,有了一條活路啊!
隻怕自此以後,讀書人將會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
如果不是仙童下世,又怎麼可能說得出這些來。
故此,孔穎達和李承乾商量了一番後,最終達成共識。
決心將莊舟的諫言及新型考題一並奏報給陛下。
二人深知此事關係重大,若能得到陛下的支持,必將對大唐的未來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而要想真正做成這件事,也必須得有聖上的支持方可。
於是乎!
孔穎達親自書寫奏疏,詳細闡述了莊舟的諫言以及新型考題的優點。
奏折中,他一再強調獨尊科舉考試製度,是選拔真正有真才實學之人的關鍵所在。
同時,也提到了新型考題的創新之處。
這將有助於更全麵地考察考生的綜合能力和個人素質。
奏疏寫好後,李承乾和莊舟也署了名。
如此一來,三人的意見便是達成了一致。
隨後李承乾便命人即刻送往宮中。
當夜,奏疏便傳到了李二的案頭。
他仔細閱讀後,不禁對莊舟的諫言和新型考題讚不絕口。
這完全就是他近來一直在思考的事情。
先前孔穎達和太子已經提交了此次春闈科考試題,可都被李二否決了。
李二對此還十分鬱悶。
自己那點心思,他們怎麼就看不懂呢!
就在李二憂慮的時候,終於有了現在這封奏折。
這其實才是他心裡真正的想法啊!
將科舉製定為朝廷選拔人才的唯一晉升渠道。
擺明了就是要打破世家門閥士族的壟斷。
於是。
次日,李二便下令召集朝中重臣,共同商議科舉製度改革的事宜。
莊舟當然也參加了朝會。
朝會上,李二將莊舟所提出的諫言,以及春闈新型考題公之於眾,並征求各位大臣的意見。
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朝中重臣們最終達成共識,讚成對科舉製度進行改革。
尤其是以孔穎達為首的文官集團,大力讚賞這一改革將為大唐選拔出更多優秀的人才,推動大唐的繁榮。
至於反對者,當然也有不少。
這樣的朝會,若是換了彆的皇帝,似乎很難達成共識。
可李二是什麼人,他的威望太高了。
完全是憑著個人威望,就把這件事給敲定了下來。
莊舟的諫言得到了朝廷的認可和支持,他也因此名聲大噪。
尤其朝廷又對外公布莊舟將作為此次春闈科考的副考官,於是在文人學子當中,更是聲名鵲起。
朝會結束後。
莊舟便離開了皇宮,馬車正行駛在長安城的街道上,緩緩朝著莊府駛去。
關於科舉革製,其實莊舟心中也充滿期待。
他當然也希望李二能夠采納這一建議,推動科舉製度的改革。
讓越來越多的寒門子弟,通過科舉考試獲得進入官場的機會。
讓寒門子弟也可以憑借自己的才華和努力,在官場中嶄露頭角。
更為大唐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雖然說起來,獨尊進士科有點偏激。
可這樣的事即便是在後世也是如此。
這就等同於說,文化和學曆其實完全是兩碼事。
文化是文化,學曆是學曆。
有文化不一定有學曆,而有學曆也不一定就真的有文化。
大唐施行獨尊進士科舉入仕為官,也是如此。
科舉製度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
曆經了無數次的改革。
但這次朝廷的決議,無疑為科舉改革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就這一點來說,已經是這個時代,放眼全世界最公平、最先進的官員選拔製度。
沒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