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陽清了清嗓子,緩緩說道:“楊部長,我覺得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一部分是供給側,一部分是結構性,還有一部分是改革。”
曹鴻飛和趙立強全神貫注地在筆記本上記錄著他們兩人的對話,筆尖在筆記本上快速劃過,發出沙沙的聲響。李曉陽聽著這熟悉的聲音,繼續說道:“先說供給側,它相對於另外一個方麵,應該是叫需求側或者消費側。其實在我看來啊,所有的人都是供給側,所有的人也都是需求側,隻不過是在不同的交易過程中,人們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比如,當一個人作為生產者時,他就在供給側;而當他作為消費者時,他就處於需求側。”
楊文軒聽著李曉陽的話,微微點頭,示意他繼續往下說。
李曉陽接著說道:“結構性這個詞可以從詞語本身來說明它的重要性。比如說我們要蓋一個房屋,那麼它的結構自然是四梁八柱,這些是極其要緊且重要的部分。這兩個詞連起來,供給側結構,應該指的就是負責生產要素的投入和生產過程,其中包括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等等這些關鍵的方麵。”
楊文軒聽著李曉陽說出的這些專業詞彙,其實他自己了解的也並不多,但這並不妨礙他考教李曉陽。隻見他麵無表情地點點頭,示意李曉陽接著說下去。
李曉陽看到楊文軒這個反應,也不知道自己的回答是否符合楊文軒的意圖,但是他也隻好硬著頭皮接著說道:“楊部長,那第三點就是改革了。當然,改革也可以說是一場革命,就是要改掉一切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因素,使其進一步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通過改革,我們可以調整經濟結構,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楊文軒看著李曉陽,緩緩說道:“李曉陽同誌,聽你說了這麼多,感覺你非常專業。那請你談談國家為什麼要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呢?”
李曉陽聽了楊文軒的話,迅速在腦海中回憶著自己在學校所學到的關於政治經濟學的相關內容,同時結合考公務員時所遇到的一些試題資料,快速地組織著語言。片刻之後,李曉陽抬起頭來,鄭重地說道:“楊部長,關於國家為什麼要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是這樣理解的。自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以來,在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2008年,這場經濟風波衝擊到了我國的發展。於是,國家采取了量化寬鬆政策,將四萬億投入到‘鐵公雞’上,也就是鐵路、公路和機場等基礎項目建設。在這大量資金的刺激下,我國的一些粗放式經營、高耗能、高汙染的企業,甚至包括高耗費土地的行業,開始瘋狂地發展、野蠻地生長。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挽救了中國經濟下滑的態勢,但是這絕不是領導所希望看到的科學發展的路子。所以,近期國家就提出了要調整供給側,使其更加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也能夠更有效地匹配需求側。”
楊文軒聽了李曉陽說了這麼一大通,微微點頭,說道:“看來曉陽同誌的理論根基很是紮實啊。那麼你現在方便彙報一下你下鄉以來的工作情況嗎?”
李曉陽一聽楊文軒要他介紹自己下鄉以來的工作,頓時鬆了一口氣,心想這個倒簡單了,照實說就行。於是,他便將自己如何入戶調研、如何帶領鄉親們建設蔬菜合作社、如何跑業務,以及現在謀劃的鄉村旅遊等等,向楊文軒進行了詳細彙報。
楊文軒聽了李曉陽的彙報,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說道:“曉陽同誌的工作在我們縣的扶貧工作中一直處於領先地位,你辛苦了。”
李曉陽連忙說道:“不辛苦不辛苦,這都是我們該做的。”
楊文軒擺擺手,說道:“該得的榮譽你就受著,也不要客氣,不要謙虛。那麼我現在想再問你個問題,假如你調動了崗位,請問你如何高效地服務你的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