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不世之功 不下於人(2 / 2)

他確實想以不世之功來證明自己。

都是降將,我絕不比張文遠差!

然而如今祁山堡竟被拿下,他的不世之功似乎在離他遠去。

這種強烈的期待感即將破滅的感覺是極讓人瘋狂的。

距祁山堡還有五六裡時,他打馬奔上一座矮丘,遠望祁山。

這座祁山他沒來過,但聽郭淮細細說過。

此堡鑿山為城,內裡中空,可容三四千人。

而山上又建碉樓與城圍,幾與城池無異,又可容數千人。

堡內更有地道直通地下暗河,所以水源無憂。

唯一的問題就是堡中薪柴未必有多少,一旦屯戍過久,沒了薪柴,就要吃生糧,會極大消耗士氣。

但話又說回來了,萬一堡中真守了五六千人馬或者更多,你不派個兩三萬人將整座堡壘團團圍住,建立營壘,挖出壕溝,

那人家派個幾千人集中突擊,時不時出來騷擾你,又或幾千人冒著拚掉幾條人命的代價一起出來伐薪搶柴,你是如何也攔不住的。

祁山被奪,張郃雖然憋屈,但到了此時也稍稍冷靜一些了。

堡中究竟留了多少人馬,他無緣得知,若是輕騎冒進,被堡中守將出來截了歸路,

又或者堡中守將料到自己身後有步軍輕裝疾進,趁軍中無人指揮出來急攻,少不得要損失些人馬。

到時候才是進退維穀。

想到這,他當即喚來親兵,派了三十餘騎繼續南下,去知探諸葛亮大軍消息。

日中時分,費曜、戴陵、遊楚、牛蓋四人所領兩萬餘人馬終於到了祁山堡下。

諸葛亮圍堡之時所建造的工事沒有被全部破壞,於是在兩萬多人的一齊努力下,在剩餘兩萬八千人馬全部來到祁山堡外的穀地時,這座祁山堡再次被圍了起來。

堡中守軍就這麼看著他們築圍,卻不出戰,這讓張郃更加不知堡中人馬多少,虛實如何。

他一時有些拿不定主意了。

是繼續追,還是圍堡?

帥帳之中,議論紛紛。

絕大多數人建議繼續追擊。

祁山堡已失,不奪個不世之功,他們此番入隴的功勞就要打折扣了。

然而那位並非張郃嫡係的隴西太守遊楚顯得有些不悅。

他之前一直反對一舉圍殲諸葛亮,以立不世之功這個計策。

不是沒有成功的可能,但巨大的收獲背後,也暗藏著巨大的風險。

郭淮與張郃兩人都沒有感受過那種全城的人都對你虎視眈眈的眼神,根本不明白高剛的處境,又或者即使知道,但是巨大的誘惑還是讓他們迷了眼。

假使當初就聽他的,銜尾追擊,雖不能一舉殲滅諸葛亮,但卻仍能對諸葛亮造成一些殺傷,至少祁山在自己手裡。

如今祁山堡被奪,再想從蜀軍手中奪回來就太難了。

“遊府君,你以為接下來當如何是好?”張郃見遊楚一直拉著臉不說話,便問道。

統一意見很重要。

這位隴西太守此役表現極其亮眼,幾十年默默無聞,卻在三郡皆叛,人心大亂的極端情況下堅守到了最後一刻。

戰事結束後,其人必定會被朝廷征召入京,大肆表彰,成為天下人效仿學習的榜樣。

已年逾花甲的遊楚拱手道:“楚不諳軍事,但憑右將軍做主。”

顯然,擺爛了。

之前勸過,不聽。

他也明白,所謂奪人權財,如殺人父母。

就算他說了,這位右將軍也不會聽他的,就算右將軍聽他的,那些想立不世之功想得眼睛都紅了的將軍們也不會聽讓張郃聽他的。

張郃見軍議無人反對,便拍板下了決定:

“費令明(費曜),你明日領一萬人,與遊府君的五千郡卒一同守在堡東。

“務必高築營壘,深挖壕溝,多設鹿角,護糧道不失!

“其餘人馬,與我輕軍直追!

“諸葛亮輜糧甚眾,距我們不過八十餘裡,我們輕軍簡行,後日必能在上祿追上他的後軍!”

上祿距離陳倉道還有一百二十裡。

如果不能在上祿追到,拖慢諸葛亮退軍速度,從而放諸葛亮大軍入了陳倉道,那全盤計劃就失敗了。

屆時,就隻能返回來打祁山。

“是!”

眾將領兵。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