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另一邊的梅香則默默無聲,隻是低頭專注地抄寫著,她的臉上流露出一種淡然與堅毅,仿佛已經接受了這種命運的安排。
儘管她們內心各有各的想法和掙紮,但每個宮女都清楚,在這深宮之中,遵循規矩、學習禮教是她們無法逃避的命運。於是,一時間,整個學舍中隻有筆尖觸紙的沙沙聲。
第二日許姑姑她逐一檢查著每位宮女抄寫的《女誡·卑弱》篇作業。她手持戒尺,眼神犀利地審視著每位宮女用心完成的功課。當她來到王鸚鵡的書案前,拿起那本字跡稚嫩且略顯歪斜的作業簿時,不禁微微皺了皺眉。
翻開一頁頁如同孩童蹣跚學步般的筆畫,每一個字都仿佛訴說著書寫者艱難而執著的努力。儘管王鸚鵡的字跡遠談不上工整美觀,甚至可以說是歪歪扭扭,但這每一劃、每一捺都是她親手一筆一劃寫下的見證。
“鸚鵡,”姑姑輕聲喚道,眼中卻閃爍著讚賞與理解,“你的字雖未達上乘,但看得出你對每個字的一絲不苟。”。
王鸚鵡羞澀地低下了頭,睫毛輕輕顫動:“是的,姑姑,我知道我寫字不好看,但我一直在努力練習。”
姑姑聽罷,露出了慈祥的笑容,她拍了拍王鸚鵡的手背以示安慰:“不必過於苛責自己,技藝精進非一日之功。隻要肯下苦功夫,日積月累,定會有所改變。書法之道,貴在持之以恒。
看著春桃尚未完成且字跡潦草的作業。許姑姑深吸一口氣,將手中的戒尺輕輕舉起,向春桃伸出手去。
“春桃,”姑姑的聲音雖低沉卻帶著無法忽視的威嚴,“你寫字不僅歪歪扭扭,而且未能按時完成今日的功課,這是對自身職責的懈怠,也是對學習態度的不尊重。”
春桃見狀,心中深知自己犯下的錯誤,臉色瞬間蒼白,緊張得手心都出了汗。她迅速低下頭,緊閉雙眼,低聲說道:“姑姑,奴婢知錯了。”
儘管心中萬分不舍,但姑姑還是以戒尺狠狠拍了春桃的手板,春桃感到一陣刺痛。
打完之後,姑姑溫和地對春桃說:“記住這次教訓,以後要加倍努力,勤練字帖,用心做事,切勿再有同樣的疏忽。”春桃含淚點頭。
......
端午節來臨,宮中的日常生活也暫時增添了節日的色彩。平日裡,宮女們每天都要進行嚴格的讀書學習,但在這特殊的日子裡,姑姑宣布了一個令人歡欣的消息:“今日乃端午佳節,咱們暫且放下書卷,一同感受這個傳統節日的樂趣。”
王鸚鵡和其他小宮女們聽到後,臉上都露出了難得的笑容,紛紛議論起來。
王鸚鵡手中捧著一束新鮮采摘的艾葉和菖蒲,她輕聲對身旁的春桃們說:“端午節咱們要掛這些草藥在門上,聽說可以驅邪避疫呢。”梅香接過話茬,眼神中閃爍著好奇與期待:“是啊,還有龍舟賽,隻可惜我們在宮中看不到。”
另一位宮女秋月挽起袖子,已經開始熟練地包起了粽子:“不過沒關係,我們能親手包粽子也很好,吃自己包的粽子更有意義。”其他宮女們紛紛附和,各自拿起粽葉和糯米。
姑姑在一旁微笑地看著這群年輕活潑的宮女們,心中感慨萬分對挽珠:“看著她們這樣開心,我也仿佛回到了年少時在家度過的那些熱鬨端午節。雖然宮廷生活嚴謹而枯燥,但希望每年的這個時候,能讓你們感受到家的溫暖和節日的歡樂。”
王鸚鵡靈巧地將糯米填入粽葉中,再輕輕放入一塊肉或一勺棗泥,隨後熟練地包裹起來,用細麻繩係緊,不一會兒就包出了一串形態飽滿、香氣四溢的粽子。
王鸚鵡一邊包粽子,一邊對姑姑說:“姑姑,這是我親手為您包的粽子,希望您能喜歡,祝姑姑端午節安康。”她的眼神中充滿了期待和敬意。
姑姑看著王鸚鵡手中的粽子,眼中閃爍著欣慰的光芒:“鸚鵡你有心了,我一定會嘗嘗你的手藝。
.......
劉休遠,麵容莊重地步入了含章殿,見劉義隆正在案前批閱奏章,一旁的潘淑妃再給父親研磨,忙躬身行禮:“阿父萬安,兒子有一事欲稟。”劉休遠頓了頓,眉宇間流露出一絲愁緒:“再過兩個月便是阿母祭日,兒子想問阿父,阿母的祭日,是否按照去年的規製辦。”
劉義隆點點頭,還沒等劉義隆說話,潘淑妃說道:“陛下,去年修建華林園之事,雖然旨在為朝廷增添一處休閒遊樂之所,但所耗資財確實不少。如今國庫尚未完全恢複,民間亦有微詞。”
劉義隆聽罷,微微皺眉,不禁放下手中的朱筆,麵露思索之色,袁齊媯的確去世多年,他因近來忙於國事,竟然疏忽了這個重要的日子。他緩緩開口對劉休遠道:“淑妃所言甚是,隻不過去歲朕修建華林園之事已讓朕深感內疚,勞民傷財,百姓怨聲載道。而你母親生前一直主張簡樸為上,這次祭典就一切從簡吧。”
劉休遠的眼神中流露出對母親袁皇後深深的懷念和無儘哀思,阿母去世多年,也隻不過是人走茶涼,母親去世那年,父親當年為了平定劉湛逆黨,連挽郎都叫停了,如今劉義康等逆黨已經平定,又因為修建華林園,母親的祭日又要省,劉休遠聽了父親的話,頗有微詞,但是畢竟父親是一國之君,劉休遠又將目光轉向潘淑妃,她的笑顏在他眼中顯得如此刺眼。內心的厭惡如波濤般翻湧,他知道,這個看似溫婉的女人背後藏著一副毒蠍心腸,正是她間接導致了母後的離世。但礙於場合和身份,劉休遠隻能把這股恨意深深壓抑,麵上仍保持恭順道:“阿母生前一直提倡節儉,且近期國庫因華林園修建之事耗資巨大,民間亦有微詞,兒子謹遵阿父教誨,必會妥善安排,確保此次祭典既能表達對先皇後的深切追思,又能彰顯皇家體恤民生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