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鬼子(1 / 2)

林羽與蘇瑤一路追蹤神秘勢力來到沿海漁村,海風攜著鹹澀氣息,吹不散心頭陰霾。傳聞此處常有陌生武士出沒,形跡可疑,與多起孩童失蹤案關聯甚密,而線索直指那些攜長短雙刀的日本武士。

日本武士雙刀,即太刀與脅差搭配,在武士文化裡占據關鍵地位,彰顯獨特魅力與實戰價值。

從外觀來講,太刀刀身修長、弧度優雅,利於劈砍,揮舞時能借腰力劃出淩厲弧線,威力巨大;脅差短小精悍,近身搏鬥靈活,可應對狹窄空間戰鬥,彌補太刀施展不便的短板。刀裝精致,刀柄裹鮫魚皮,既防滑又顯質感,護手造型精美,鑲嵌金屬雕花或寶石,凸顯工藝。

其技藝精髓是“二天一流”雙刀流,講究雙手各持刀,長刀主攻、短刀主守,攻防一體、節奏多變。實戰中,武士目光如炬,借步伐騰挪快速切換雙刀攻防,長刀破陣開路,短刀伺機突襲,令人防不勝防。

武士雙刀承載精神象征意義,象征忠誠、榮譽與勇氣,武士佩雙刀出行,代表身份地位,關鍵時刻寧可斷刀、不可辱命,是武士道精神的具象寄托。曆經歲月沉澱,日本武士雙刀從戰場利器,演變成承載深厚文化底蘊的藝術瑰寶,全球不少博物館與藏家對其珍視有加。也有說是日本國刀的這種說法。

碼頭邊,一艘艘烏篷船隨波搖晃,漁民們麵色凝重,交頭接耳。林羽目光銳利,鎖定幾個身形矯健、身著素色和服、腰間雙刀格外惹眼的男子。為首之人顴骨高聳,眼神陰鷙,手按刀柄,步間暗藏殺勢,林羽知來者不善,側身將蘇瑤護在身後。

“閣下等無故犯我華夏土地,擄掠孩童,是何居心?”林羽怒聲質問,聲若洪鐘,震懾四方。那日本武士頭領“哼”了一聲,用生硬中文回道:“我等奉命行事,尋找血脈純正孩童,帶回日本培養武士精英,輪不到你這黃口小兒多管閒事!”說罷,雙刀“鏘”然出鞘,長刀如月,短刀似電,刀身寒光凜冽,映著日光,綻出森冷殺意。

林羽毫不畏懼,掌心運氣,銀針於指尖蓄勢待發。蘇瑤也掣出軟劍,劍身一抖,恰似靈蛇出洞,劍氣如虹。武士頭領率先發難,長刀裹挾勁風劈來,刀風呼嘯,似要將空氣斬裂。林羽身形一閃,銀針如流星趕月,直射對方手腕穴位。頭領見狀,短刀一橫,“叮叮當當”,銀針儘數被擋落,金屬撞擊聲清脆刺耳。

與此同時,其餘武士呈扇形圍攏,雙刀揮舞,寒光織就奪命羅網。蘇瑤嬌叱一聲,軟劍蜿蜒穿梭敵陣,劍刃劃過,血花飛濺,瞬間撂倒兩名武士。但這些日本武士配合默契,長短雙刀互補,進攻刁鑽狠辣,一時間竟將林羽二人逼得連連後退。

林羽心思急轉,憶起古籍中對日本刀法“二天一流”的記載,講究雙刀並用、攻防一體,不可強攻,唯有尋其破綻、亂其節奏。當下腳尖輕點,施展“鬼影步”,身形鬼魅飄忽,引得武士長刀頻頻落空。趁頭領長刀砍入沙地、身形微滯刹那,林羽指尖銀針化作“暴雨梨花”,專攻其眼、喉、胸等要害。頭領大驚失色,短刀慌亂抵擋,卻已方寸大亂。

蘇瑤瞅準時機,軟劍纏上對方長刀,運力一絞,“哢嚓”一聲,長刀斷為兩截。頭領怒吼,棄刀以空手入白刃之姿撲來。林羽冷笑,側身讓過,掌心猛拍其後背,一股內力洶湧灌入,頭領當即吐血倒地。剩餘武士見頭領落敗,氣勢銳減,蘇瑤與林羽趁勢強攻,劍影刀光間,將這群侵略者殺得潰不成軍。

經此一役,二人從俘虜口中撬出據點位置,竟是隱匿於海邊山洞的地下密所。二人趁著夜色摸進,洞中燭火搖曳,孩童哭聲隱隱傳來。四周牆壁掛滿長短雙刀,寒光閃爍,似暗夜惡靈。解救孩童時,觸發機關,毒箭如雨傾射。林羽以內力撐起“氣盾”,蘇瑤則以劍擊飛毒箭,驚險萬分。

待孩童安全撤離,密所深處湧出大批增援武士,個個神情癲狂,雙刀舞動更甚。林羽、蘇瑤背靠背,周身氣勢如虹。此刻,林羽仿若與手中銀針融為一體,針法隨心,或刺、或挑、或彈;蘇瑤劍招大開大合,軟劍在長短雙刀間靈動穿梭,所到之處,武士慘叫連連。

一番鏖戰,二人渾身浴血卻屹立不倒,將武士屠戮殆儘。出洞之際,朝陽初升,光輝灑身,恰似凱旋戰神。漁民們歡呼雀躍,孩童奔向家人懷抱,哭聲化為劫後餘生的喜悅。林羽與蘇瑤相視一笑,深知此戰雖艱,卻護百姓周全、守山河安寧,可前路漫漫,江湖詭譎、外敵未絕,手中利刃、心中俠義,仍是護蒼生的不二依仗,待稍作休整,便再度啟程,奔赴未知風雲。

隨著漁村風波平息,林羽和蘇瑤聲名更盛,引得武林豪傑紛紛來投,欲共抗外侮。可江湖暗流湧動,朝堂亦聞二人之名,一封詔令將他們召回京城。朝堂之上,皇帝憂心忡忡,道出沿海倭患頻起,正規軍應對吃力,望林羽能組民間義士軍協助抗倭,蘇瑤則負責訓練女兵,增強城防力量。

二人領命,在京城校場廣納賢才。一時間,刀客、鏢師、獵戶齊聚,蘇瑤甄選有武學根基女子,悉心教導劍法、陣法。訓練時,林羽親授倭刀破解之法,取長短雙刀剖析弱點:“長刀雖利,揮舞耗時,攻其蓄力間隙;短刀靈活,防其近身突襲,以長製短、以快破快。”眾人日夜苦練,喊殺聲震徹雲霄。

數月後,沿海戰火重燃。林羽率義士軍奔赴前線,戰船破浪前行,船頭軍旗烈烈作響。遙望敵陣,日本戰船一字排開,武士雙刀在手、嚴陣以待。兩軍對壘,海風仿若凝固,大戰一觸即發。林羽振臂高呼:“眾兄弟,為家國、為百姓,殺!”義士軍如猛虎下山,箭雨先行,衝撞上倭軍陣營。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