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那察汗不花也是極為勇悍,北夷人本就擅長於馬戰,此刻與朱宇君鬥到這種地步,居然還隱隱占據了上風。
北夷騎兵們紛紛高聲呼喝,為其喝彩。
朱宇君的臉色漲得通紅,手中雙錘越發沉重,眼看著就有不敵的勢頭,那察汗不花心頭大喜,手上更加了三分力氣,隻待斬殺這員唐人將領,大大挫敗唐人守軍的士氣。
然而,眼看著朱宇君已是搖搖欲墜。
但這搖搖欲墜居然搖了三十回合,仍舊隻搖不墜,察汗不花越發焦躁了起來,手中大刀揮舞得虎虎生風,眼看著幾乎成了一片雪亮光幕,令北夷士兵們更是紛紛驚歎連連。
“察汗千夫長威武!”
“千夫長不愧是白牛氏族的第三勇士,這唐將必死無疑!”
反觀唐軍,則紛紛為朱宇君捏了一把汗。
唯獨李白,花木蘭等人,麵上隱隱露出壓抑的笑意。
“這朱宇君,簡直蔫壞。”蘇烈憋笑憋得厲害。
花木蘭笑而不語。
果不其然,隻見又是一記對拚,原本搖搖欲墜的朱宇君卻是突然發力,雙錘如同流星一般,狠狠向察汗不花砸下,且一錘更接一錘,簡直無有止儘一般。
那察汗不花原本還以為這是敵人的臨死反撲,猝不及防之下,想要收斂攻勢,打算撐過敵人這一輪反撲之後,重整旗鼓。
卻不曾想,當下直接被其連綿攻勢給死死壓製住了。
終於,手上力氣耗儘,被那兩柄絲毫不講道理的銀錘當頭砸下,頓時腦漿崩裂,跌落戰馬。
朱宇君哈哈大笑了起來:“爾等胡兒,皆為土雞瓦狗,插標賣首之輩,還有誰想嘗嘗你朱爺爺的鐵錘的,儘管上來!”
城頭,歡呼聲大作。
北夷人全場寂靜。
突然有冷箭射出。
朱宇君揮錘格擋,狂笑一聲“胡狗陰險,打不過就放冷箭,你朱爺爺走也”,隨即撥馬後退,直衝入城下開出的側門。
他大步登上城頭,抱拳道:“末將幸不辱命,隻可惜,未能取得敵寇頭顱。”
蘇烈大笑道:“都成漿糊了,你拿來豈不是倒人胃口?”
花木蘭微笑道:“功勞暫且記下,戰後奏於朝廷,本將親自為你請功。”
北夷先鋒俱都是騎兵,無法展開攻城,大將被人陣斬,也沒了繼續挑釁的士氣,漸漸退下,在離城數十裡處安營紮寨。
......
第二天。
一夜之間,遠方已遍地都是北夷人的營帳與氈房,許多北夷部族的氈房都是安置在車上的,被稱作“勒勒車”,機動性很強。
入眼望去,八百裡連營,仿佛烏雲蔽空,籠罩在唐軍的心頭,揮之不散。
但北夷人的營地修建得雖快,防禦措施卻很薄弱,看上去,根本就沒有修築營寨的意思,隻是將其當作臨時的落腳點。
蘇烈以及幾名比較激進的將領還想著夜襲敵軍,殺那些北夷人一個措手不及,卻被花木蘭拒絕了。
“敵寇人多勢眾,雖損萬千人不傷其本,我軍勢弱,縱損千百人亦傷筋動骨;而且鐵木真此人用兵看似大開大闔,實際胸有韜略,擅用奇兵,不可與尋常北夷將領同日而語,我等與之對敵,當以正製奇,不可孤注一擲。”
“不過我等可以令軍士連班休息,在城頭擂動戰鼓,施展疲兵之計。”
於是,一宿戰鼓聲,使得城外的北夷人今天皆是眼眶通紅,難得一場好休息,紛紛怒上心頭,紛紛向成吉思汗請命出戰。
鐵木真也是心懷怒氣,原本他準備了親衛金狼軍,布置下大網,就等著敵人夜襲呢,結果左等右等,戰鼓聲轟隆隆響了一夜,敵人卻連個影子都沒見著。
這下金狼軍已是人困馬乏,今日的戰場上注定派不上什麼用場了。
“傳令下去,前軍列陣,準備攻城!”
北夷人的牛角號聲響起。
無數黑色的潮水自營寨中彙聚而來,光是排兵布陣,就花了一個時辰的時間,而此時,城下已遍地都是北夷人的身影,在那軍陣前方,更有一架架投石機被迅速組裝起來,一眼望去,每一架居然都有十數米高,巨大的弩臂懸上巨石,有效射程可達五百米之遠。
突然一片哀鴻遍野。
被驅使著的,衣著破爛的漢人奴隸被推了上來,這些人都是北夷破城之後的“幸運兒”,與花拉子模奴隸一樣,都是用來消耗守軍彈藥的。
“將軍,對於城下的漢人……”蘇烈遲疑道。
花木蘭沉默了片刻,輕聲道:“該殺就殺,不必留手。”
這是一件很現實的事。
射雕英雄傳中,金大師曾寫,郭靖為了營救被蒙古人驅使而來的宋人難民,打開襄陽城門,堪稱義薄雲天。
實際上這種行為極不可取。
混在難民中的不僅有蒙古士兵,還有喬裝打扮的刺客間諜。
這一開城門,整個襄陽幾乎被滲透個稀爛。
之所以襄陽城沒破,純粹是藝術表現的形式罷了。
“小白,姐曾說過,並不奢望像冠軍侯那樣,封狼居胥,勒石燕然,立下千古奇功,但今天,姐覺得自己可能要食言而肥了。”
“有朝一日,必領漢家兒郎,馬踏焉支山,隳其王庭,滅其傳承!”
花木蘭的指甲刺破血肉,咬牙切齒道。
為將者不可意氣行事,可親眼目睹北夷人驅使漢人作炮灰,終究無法無動於衷。
李白點頭,心情沉重:“寇可往,我亦可往。禮尚往來,該當如此。”
此時,彈幕已經爆炸。
現實世界,為了避免影響民族團結,很少有涉及胡漢戰爭的影視,抗日神劇倒是拍了一遍接一遍,深入人心。
許多人都曾糾結於胡漢之彆,認為自五胡亂華之後,民族大融合,漢族血統不再純粹。
實際上卻並非如此。
《左傳·定公十年》疏雲:“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
華夏之稱由此而來。
韓愈說:“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
也就是說,遵從華夏禮儀者,就是華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