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家的嫁過來正好趕上秋收,新媳婦沒兩天就挽起衣袖下了地。
今年,不但張家自己家地要忙,還有陪嫁的二十畝地,等人家收獲過後就要交給他們種麥子了。
這二十畝地,是黃豆和趙大山知道航哥兒娘,也就是現在的張三家的,定下的人家是哪家才開始尋摸著買的。
買地不是那麼容易的,古代人把地看的比性命還重要。
恰好,那邊有個地主,家裡在那邊有幾百畝地。趙大山放出要買地的訊息,知道隻是買二十畝地他主動找上門。
二十畝,他還是舍得的,能和黃家趙家搭上關係,這才是關鍵。
二十畝地買的輕而易舉,隻等秋收過後就可以交到張三兩口子手裡。
張三和媳婦趁著下地回來的空隙,兩口子跑去仔仔細細看了地。跟著去的還有張老漢,他也想看看地在哪,怎麼樣。
這二十畝地靠近張家不算遠,地主既然想搭上趙家,賣給他們的地自然不是差的。二十畝都是良田,灌溉也方便,是真正的好地。
張老漢看的很滿意,這二十畝地要是自己的多好,三個兒子就可以分分了。可惜,是老三家的嫁妝。
聽說,老三家的前麵一個男人跟黃港碼頭的那個趙家是堂兄弟。老三家生的個兒子還在他家養著,這情分自然非比尋常。
老婆子眼皮子淺,想著要麼不分家,用老三家的二十畝地,再加上家裡的幾畝地養活一大家子多好。
好是好,可老三家的肯定不願意。要是鬨起來,大家都不好看。
張老漢從媳婦進門就開始尋思,一直到秋收秋種結束,都沒尋思好。
分家是要分的,怎麼分,才能讓大家都滿意。
好在四個兒子加上四個媳婦都沒多說,多出來的二十畝地一起幫忙種了。也是家裡有了牛,才忙活的這麼快,這大畜牲彆說張家,就是整個村子也沒有一家有牛的。
自從三媳婦進門,張老漢天天早起,去割最嫩的青草給牛喂飽了才忙活自己。
幾個兒子,誰都不許碰,天天都是他看著。舍不得牛放在外麵,特意在東廂又搭了一間牛棚四周遮得嚴嚴實實的,晚上還熏了艾草。
用張老婆子的話說,張老漢恨不得跟牛同吃同住才好。
犁地的時候那叫一個快,這犁也是三媳婦掏錢去鎮上定的,一天十來畝地下來,輕輕鬆鬆。可張老漢舍不得下死力用它,都是犁半天地,讓它歇半天。
它犁出來的半天地,就夠全家忙活一天了。全家連孩子都上陣,幫忙收幫忙種,牛就放在田埂附近吃草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