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七章 被官方diss的乾隆爺!(2 / 2)

這就又是另外一個梗了,《富春山居圖》上乾隆題跋五十五處都不算最大的笑點,重要的是,1745年,一幅《富春山居圖》被征入宮,乾隆皇帝見到後愛不釋手,把它珍藏在身邊,不時取出欣賞,並且在6米長卷的留白處賦詩題詞,加蓋玉璽。

沒想到,第二年地方官員又呈上了另外一幅《富春山居圖》,二者實在是太像了,真假難分。但乾隆爺多英明呀,經過他的鑒定之後,真品就被任性的乾隆爺扔進了庫房,捧著贗品樂嗬了一輩子。

要不是那幅真品畫得實在“逼真”,簡直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讓乾隆皇帝也不忍心丟棄,收藏與內府之中,《富春山居圖》真跡怕是我們永遠都見不到嘍。

不過倒也因禍得福對吧,沒有被皇帝在畫麵上題詞賦詩加蓋印章,保留了“乾淨之身”。

你丫的連真假畫都分不清,自己都沒看懂,還敢說是為了讓後世更容易理解?

黃公望袖子一甩,小弘曆瑟瑟發抖,委屈巴巴。

以前的各種電視劇裡,也經常會說乾隆喜歡不懂裝懂,總愛拿贗品當寶貝,這是有曆史依據的。

同樣遭受這樣待遇的還有北宋山水畫大宗師範寬的《溪山行旅圖》。

但是乾隆皇帝收到了兩幅臣子進獻的古畫。這兩幅畫題材一樣,都是山川行旅;作者一樣,都號稱是北宋山水畫大宗師範寬的真跡;甚至連畫麵也一模一樣:一座氣勢雄渾的大山居中而立,一道瀑布飛流直下,一支驢隊穿行在山林之間,遠山近水撲麵而來,不愧是名家手筆。

唯一略有不同的,是筆法風格,一幅略顯古樸,一幅略顯清麗。這兩幅畫明顯不是同一個人畫的,那究竟誰真誰假呢?

也許乾隆皇帝是個小資,最喜歡有點小清新的感覺,於是他大筆一揮,把筆法清麗的那幅定為真跡神品,然後在畫麵上各種蓋印題詩,留下各種“乾隆到此一遊”的痕跡,無端破壞了畫麵的和諧。

另一幅既然是假貨,那麼隻能列為次等,免去了被乾隆題詩黥麵的酷刑,放入庫房,從此無人問津。

但真品就是真品,真金不怕火煉。近代第一個意識到溪山行旅圖價值的是徐悲鴻先生,他從藝術的角度發現了這幅畫的不同尋常之處,直接把溪山行旅圖認定為故宮第一國寶,說此圖“大氣磅礴、沉雄高古”,是“吾所最傾倒者”。

即便如此,當時也沒人敢斷定這幅畫才是真跡,哪怕有近代中國美術第一人徐先生從藝術角度發現了它的不凡,直到後來,台北故宮研究人員發現了畫上有範寬隱藏在畫中的簽名,《溪山行旅圖》真品這才得以“沉冤昭雪”,當然沒被乾隆皇帝加蓋,也算是因禍得福了。

時至今日,那幅被乾隆欽定的真跡已經被戳破了畫皮,是清朝初年仿造的贗品,而另一幅所謂的假貨則是貨真價實的北宋範寬親筆,中國山水畫第一名作,如今它已經是台北故宮天字第一號的鎮館之寶。

所以,隻是王羲之和黃公望兩位先賢出來懟乾隆皇帝怎麼夠?

蘇落華麗麗的在劇情裡再加了一個範寬,三位先賢還不夠,一句“你要做這麼個瓶子,你家裡人知道嗎?”之後,親爸也出來打臉了,觀眾們徹底笑抽,

“哈哈哈哈!!!”

“不行了,笑得我眼淚都出來了。”

“官方吐槽最為致命呀,乾隆爺喲!”

“乾隆:節目組你給我出來,朕不要臉了是吧?”

“乾隆:來人,把節目組給我拖出去,斬了!”

“哈哈哈哈!“

......

而乾隆也有乾隆的堅持,麵對各種質疑時開口堅定的說道,

“現在四海統一,兒子也要讓文化昌盛,做這個瓷瓶也是為了讓後世知道,我大清能集曆代瓷器之大成!”

即便落得一個大俗之風,我也要炫,我炫得是景德鎮的匠人,我炫得是大清盛世!

而事實上,乾隆盛世之所以能產生如此長久的影響,繁榮的文治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可以說乾隆終其一生都在規劃和經營著一個宏偉的文化大業。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乾隆三十七至四十六年編纂謄抄《四庫全書》。《四庫全書》共收書3461種,79309卷,幾乎囊括了乾隆朝以前中國曆史上的主要典籍,稱得上是中國古代文化史上的一項偉業。更重要的是,整個編纂過程並不是圖書簡單的彙集眷抄,每一部圖書都經過版本鑒定、判彆真偽、考訂篇章、校勘文字,呈現給後人便於利用的優良版本,這實在是功在千秋的。

於是乎,這件後世尊稱為“瓷母”的各種釉彩大瓶,就此麵世!

精美的琺琅彩,天青色的汝窯,素雅的青花瓷......

幾千年來中國匠人的燒瓷工藝精髓都在融合在了它的身上,大雅即大俗,大俗即大雅!

再問一句,

“這樣的融合,能不美嗎?”

......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