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老朋友(1 / 2)

張愛玲說過,出名要趁早!

不管做什麼行業,入行也要乘早!早晚在於,你是否看到趨勢,是否能抓住趨勢的紅利。

華夏的創投界到底起點在哪一年,業界其實也沒有一個固定的說法。

紛紛擾擾,翻看曆史書冊後,可以把目光定格1993年!

吳奇覺得,1993年可以作為起點,這一年之中,其實發生了不少代表新時間,所以對於華夏創投算是頗具意義的。

因為在1993年以前,國內是沒有PV和PE的說法,更久以前做投資不是投資互聯網企業,更多的是看見了潛力企業就投資,像是非常可樂和達美樂披薩這些傳統企業。

而在1993年,亞信成為了華夏第一家獲得投資的互聯網公司!

也許在未來的年月,大家提起了風險投資,立刻就能想到互聯網企業,可是在1993年之前的華夏,互聯網根本就沒有獲得過一起投資,所以可以把1993年看做創投界意義重大的一年。

而同時,在1993年,熊曉鴿在麥戈文的支持下,在華夏成立了風險投資基金。IDG實際上是一家美利堅的數字傳媒集團,它的主業根本就不是風險投資業務。

什麼是數字傳媒集團?

它主要是收集一些數據,有些類似於早期《電腦世界》,收集有關美利堅和華夏的有關電腦和軟件的相關信息,然後把這些信息發布到雜誌和相關的網頁。

而掌握了相對全麵谘詢的IDG,也開始考慮著不該僅僅做谘詢,手中這些潛力無限的谘詢應該利用起來,所以才有接下來的IDG風險投資集團。

IDG靠著先人一等的信息,在投資領域中殺出一條血路,雖然IDG美利堅在資本的圍剿下慘淡收場,但是他帶來的影響卻給了華夏創投界以啟蒙!

熊曉鴿的眼光獨到,其組建的團隊也很強大,布局迅速,在1999-2000年華夏互聯網爆發元年,IDG一口氣在華夏投資了100多家企業,幾乎覆蓋了所有互聯網行業的創業者,所以它的成功率還比較高。其中就有比較熟悉的守護、百度、騰訊,這是把握住了華夏互聯網大潮帶來的收益。

現場來了不少人,比如上麵提到的熊曉鴿,與吳奇兩人相識甚早,還有比較著名的本土創投公司深創投,這家公司成立在2000年前後,算是國內最早的一批做本土創投的人了,也正是因為他起步比較早,所以在國內也占據一席之地,他的老板闞治東也到了現場,正在和吳奇兩人小聲交談。

兩人聊得是創業板的問題。

早有消息傳言,國內要開放創業板,鵬城作為開放前線,是最有希望成為創業板的城市,而今,有了玄武市的競爭之後,鵬城也感到了十足的壓力在身後。

其實在場的這些投資人,都希望有便捷的人民幣退出通道。可是天有不測風雲,創業板由於種種原因大幅延遲,雖然每年都有似真似假的消息傳來,可是總是不見有動靜。

兩人在開放創業板的意見上相合,但在創業板的落戶地上卻意見相駁。

聽聽深創投這個名字,就知道與鵬城關係不淺!

所以闞治東是鐵杆的鵬城落戶支持者,吳奇的大本營和人脈關係在玄武市,自然就想著把創業板給拉倒玄武市來,尤其是他本人知道最後的落戶地在鵬城。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