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四章 未來十年黑非洲計劃(1 / 2)

第四百六十四章

吳奇不知道最後一句話,給章秘書帶來什麼感想?

他關注的是國內對非洲的態度,到底是以什麼樣的姿態降臨呢?

七十年代的,慈善援建模式?八十年代的,不聞不問模式?九十年代的,小打小鬨模式?

又或者,新時代後期,國內資本漸豐,民營資本已經開始率先一步嘗試拓展新市場了,就像八十年代日港台等資本的前輩們拓展華夏市場一樣。

在非洲,集團也有不小的投入。

公司在非洲的戰略中心是以礦業和農業為支柱發展!

說實在的,華夏有第一大消費市場,也有全球第一大生產鏈條,礦業資源挖來多少都能消化了,隻要本地的成本不高於國際現貨價格。

現代農業對於非洲來說近乎於沒有。

古埃及人四千年就知道利用潮汐漲落的尼羅河洪水留下的淤泥種植糧食,但是除了北非阿拉伯人的農業體係之外,以及一部分南非殖民者留下的農業體係外,黑非洲並沒有形成自己的現代農業體係……

這其實很恐怖!

在我們華夏感到痛苦的近現代,外來殖民者也沒有摧毀掉華夏農業體係,霓虹入侵了華夏四分之一的領土也沒毀掉,甚至老蔣炸掉了花園口也沒有完全毀掉這個體係。

從黃河流域再到長江和珠江,密布於農村的一塊塊方田,縱橫鄉村地頭間的各種水渠和田壟,以及後來密集修建的水庫和堤壩……

將華夏數千年的農業勾連了起來。

同樣,國內幾億的農村老農,他們所會的種植知識,會的伺弄莊稼的經驗,乃至各個地方的作物品種,以及家畜家禽的不同種類,都是先輩留給我們的巨大財富!

同樣對比於非洲。

在蘇丹開展牧草種植之前,猛牛這些公司還要培訓,告訴當地工人們要做什麼?

蘇丹的地理條件優越,殖民者也留下一些農場,不過這些農場以經濟作物為主,而且品種單一、需要成熟的渠道,當地人幾乎沒有從看天吃飯的情況中走出來。

這些還是表現在淺層的一些問題,當地沒有數千年的作物選育曆史,華夏先輩們雖然沒有形成選育的科學?但是也無意中自發地選育了適應當地氣候,乃至適應了該地流行疾病的農作物品種……

這在非洲是完全沒有的。

地裡麵種的作物,不是歐洲傳來的?就是東亞的作物,北非還算好一點?阿拉伯世界的農業?也算是璀璨過一段時間,南非完全是殖民者構建的,所以清一色地引進農作物品種?黑非洲們種的那些東西叫五花八門。

木薯、山藥、土豆、玉米、麵包樹?有一些是有本土種植經驗的作物,還有一些直接是從海外傳過來的,沒有選育和優化就按照原產地經驗種植了?所以這些強力作物的表現也堪堪勉強能入眼……

這就有點像曆史穿越文中,覺得找到玉米和紅薯之後?整個華夏糧食就能產量大爆發。

可華夏本土**十年代的紅薯,可是經過農學院多年的選育後,充分適應了華夏氣候和土質,又有經驗嫻熟的華夏老農伺弄下?才能得到那麼誇張的農作物產出!

在古代,真要是派個船把紅薯拉回華夏,估計種植結果不是欠收就是絕育。

近現代的華夏能弄出高產紅薯、土豆作物?那也是紅薯和土豆樣本在清朝種到民國時期?其中已經有民間自發選育過程的兩百年曆史了。

非洲?

嗬嗬!

沒有農業種子公司,沒有農業技術公司,甚至連充足的肥料都沒有……

現代氨肥都是由耐高溫高壓的反應釜合成。

彆小看這種做化肥的反應釜,同樣的材質能夠用來做炮鋼,算是準工業國家的一條分割線,一窮二白的黑叔叔們肯定沒有。

最後,搞得來非得農業公司,給當地政府捐了一個化肥廠,結果就是這個化肥廠到了當地政府手後,這個生產氨肥又變成了生產炸藥的工廠……

這天賦簡直是無師自通。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