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不少部門看著“自家資本”跑到大夏建廠撒錢搶訂單,心裡會開心嗎?
公司都跑了,稅收哪裡來?平常的孝敬哪裡來?
雖然這些外企都保證在大夏建廠投資是搞分部,而總部這邊仍然會高質量增長,但保證有什麼用?合約有什麼用?
所以2020年的十月份,國際上的形勢突然安穩了許多,不少國外地區的有關協會、機構組織都在瘋狂開著一個又一個的會議。
而那些早已紮根大夏的外資和現在剛剛紮根大夏的外企,也在從中周旋,希望能夠減少惡劣影響,以防止自己虧錢。
而讓人想不到的是,在一個個會議之後,很多腦子還靈活的人悄然發現,那些曾經無往不利的惡劣招數,在如今的大夏企業麵前,已經不能用,又或者是不好用了。
政客們想快刀斬亂麻,讓這些公司禁止與大夏企業合作。
但這個口風剛出來,彆說是中小企業了,就連不少大企業大資本都親切的表示:“我們在大夏有許多業務,希望您能夠多想想再表態”。
而且還有某些企業,現在拿到了九州科技的技術授權,正在樂此不疲的“學習”中,哪裡會願意現在到手的技術成為一張廢紙?
得嘞,不能快刀斬亂麻,那就加緊提升自己的產業技術,把大夏科技產業和加工產業比下去吧。
但是這些行業內部的高級工程師、教授們開了一個又一個會議之後發現,這根本就不能比,沒有那個能力去比。
人家大夏企業從源頭開始,用的原材料就便宜,哪怕是高端晶圓製造更是用的九州技術,性價比極高。就算不看半導體產業,就普通的工業和加工產業,比如手機、相機、電腦的零部件加工產業,大夏這些供應商們用的也是九州工業平台和九州體係的生產線。
不僅有高度統一的技術體係,還有精確智能的生產線、生產設備。
而現在的西方企業,能掌握相同技術水平的公司,雖然有,但是並不多,而且都是各自為政,標準不一,甚至投入的資源也極高,性價比和九州科技完全不能比。
如此一來,不僅政客們懵逼,就連西方的半導體行業、高科技製造行業、電子產品加工行業的各大協會和機構們也懵逼了。
就連彭博社、《洛杉磯時報》《紐約時報》這些新聞媒體的風口也變得有些捉摸不定。
首先鼓吹自家企業的技術優勢是肯定必須的,但是之前那股否決九州科技的風氣,卻開始變成了《認真對待科技進步》、《文化交流碰撞帶來的技術產業革新》、《科技沒有國界》等等一係列模棱兩可的報道。
而暗網上麵的那個十億懸賞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悄然消失,讓不少等著看熱鬨的黑客,感覺一陣失落,覺得自己與大獎金失之交臂。
整個西方就突然處於一種難受的氛圍之中。
他們既想又想,既要還要,但現實卻告訴他們,他們既不能還不能,既不可以,也不可以,甚至是BBC這些常年對大夏玩陰間濾鏡的電視台,也十分罕見的開始對大夏使用了陽光濾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