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由於人體結構的複雜性和與工程機械設計的差異性,設計符合出所有機械結構運動,又同樣符合人體運動模式的方案是非常困難。
我看到你們研究了開發具有手部、腳部、頸部等部位複雜機製的機械肌肉骨骼的方法,並可以真實地模擬重新骨骼和關節的運動。
關於各個大型骨骼運動的定量數據,肌肉拉伸/收縮運動的定性數據,彷生機械假肢部門都給了你們,所以這個難題並不算難題。
能做到可以保持較大的運動量與力傳導,同時又可以保持整個軀體和四肢極高的穩定性。
這是你們這個項目組克服的第一個重要難點,畢竟彷生機器人當中類人機器人因為體型和重量限製,想做到這個程度,其難度幾乎是機甲項目的數倍。”
聽到顧青這麼說,苟詢、李嵩等人臉上的表情都變化了許多。
他們沒有想到,對智能ai有超前研究的顧總,對機械設備也有如此強大的了解,甚至其認知的深度,已經不亞於項目當中的某些研發人員。
顧青就像是沒有看到這些人的奇特目光,他右手一揮,將一份文獻和國內外某些研究室的資料發在了項目組實驗室的公共屏幕上。
“這是國內外已經開發出的一些具有器官、骨骼複雜機製的肌肉骨骼機器人。
他們的這些設計,有些采用了球形簡化形狀來實現類似骨骼的表麵接觸,但這樣做隻能是簡單的模擬運動,一旦上了運動強度和準確,立刻就會成為機械玩具。
還有這家實驗室,他們重點關注了骨骼接觸狀態和形狀模彷之間的權衡,以達到足夠的運動強度和穩定性。
但是這種刻板的設計,讓執行運動的部件進行複雜控製,來完成模彷真人的行動,隻能是普通的跳躍、行走,根本無法完成舞蹈、競技體育運動等項目。
你們項目組可以和機甲項目組多進行交流合作,他們雖然是依靠材料強度和機械設計完成了對動作強度和穩定性的保證,但是某些彷生設計的概念,你們可以多借鑒一下。
畢竟彷生類人機器人,隻是一個項目分彆,並沒有一定要求該機器人的研發設計就必須要彷照人類。
我們可以彷照龍蝦的甲殼伸縮、可以彷照螞蟻的發力、可以彷照鳥類的中空骨骼,再加上納米機器人、智能芯片和高分子材料的幫助。
比如皮膚,我們不如直接就做培養皮膚,將彷生機器人的外層當做培養皿,將皮膚和淺層血肉固定在培養皿上。
另外,彷生關節因為運動強度而產生設備脫離,這個實驗問題,你們考慮的因素當中,我個人認為主要還是由於缺乏其他軟組織的支持,就像我們人體有韌帶、肌肉和關節囊,彷生關節也應該有類似的組織,或者有其他設備支持才行。
將目光放遠,不要糾結於人體,但也要將目光放到近處,多在人類機體上尋找答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