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隻能看到三位航天員都麵露嚴肅,不時操作著麵前屏幕上那些打滿了智能馬賽克的程序。
除此之外,第一艘發射的探月飛船上麵,三台智能機器人已經在進行設備部件的穩固檢測。
人類的軀體終究是血肉之軀,承載不了過高的負荷,所以需要調整軌道,等到一個合適的契機,進入月球軌道,然後開始降落。
而智能機器人,因為鋼筋鐵骨,所以可以承載更加誇張的負荷,也就不需要等待多麼合適的軌道,隻要飛船動力係統和隔熱、引擎沒有問題,它們就能夠執行任務,進行登月。
夏陰星曆1027年6月5日,九州科技探月飛船與登
月飛船先後從橢圓環月軌道變為近圓形環月軌道。
在進行繞月三圈之後,探月飛船首發降落。
這次並非是選擇的月球背麵進行登陸,雖然登陸難度低了點,但架不住這也是「第一次」正麵降落,所以九州科技航空航天部門的技術高層們在靈境生態當中實驗了上萬次,確認無誤,才有了這次的雙發射任務。
雖然,九州科技的探月飛船亦如數次預演那樣,從軌道變軌,下落、降落、減速,穩穩的落在了月球正麵,但此時此刻,九州科技航空航天部門的指揮中心的掌聲卻沒有絲毫「激烈」。
僅僅是應付式的掌聲,而且掌聲持續時間極短。
顧青也是簡單的鼓掌之後,就立馬放下了手。
作為本次雙飛船發射任務的總指揮零號,他看著麵前的顯示屏上的數據,熟練的打開通信頻道,下達指令:「檢查探月艙各項設備儀器,等待數據傳回,通過檢查之後,打開雷達與攝像頭,開始視頻數據傳輸。
司南,天工,合作檢測智能機器人的各傳感器是否處於穩定工作狀態。
儘快建立通信矩陣,與留存在月球的另外三台機器人進行協作。
登月艙有簡易維修設備,儘快為探月機器人提供維護保養、修繕。
火箭仍在進行繞月工作,司南與繞月小隊時刻注意,不能出現任何問題。隻有等航天員完成了任務,確定離開,進入了繞地軌道,繞月火箭才能夠降落。」
兩艘飛船,也就代表會有兩個火箭在月球軌道上巡邏,等待載人登月飛船完成工作,從月球地麵回到軌道上進行對接,然後再轉變軌道,離開月球軌道,奔赴藍星。
NASA的航天員,當初隻有一個火箭可以提供離開機會,而九州科技的三位航天員,則是擁有兩個火箭。
當周健文、李瑩、劉庚鴻三位航天員得知機器人小隊已經平安落地,這三人有些不安的心緒,也平靜了些許。
雖然還是有一些情緒存在,但至少,有「前輩」成功,他們也更有把握。
周健文也是叮囑道:「請注意,月球約是藍星重力的六分之一,所以大家必須要時刻注意重力反饋問題,深呼吸,適應環境。」
重力大,容易受傷。
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