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淑英接到了大哥的通知,說要年初二不要到家裡,隻能等待娘家人都在的時候,再去娘家。
小叔子和弟妹在年初二的時候去娘家,她還要在年初二的時候在外麵的菜地乾活。
弟妹在從娘家回來的時候,還顯擺了她的夫君給娘家買了多少的禮物,娘家人又送了什麼禮物回來。
葉淑英心中暗恨,婆婆太偏心了,平時不讓她帶禮物去娘家,居然用自家養的雞讓弟妹帶去娘家,家裡的雞也有她的一份好吧?
正想著這兩天也拿家裡的雞去娘家,就為了和弟妹賭氣。
這還沒去娘家呢,夫君又有活忙自來了,她的夫君都忙起來了,小叔子當然也跟著忙了起來。
葉淑英把家裡的和甩給弟妹和婆婆,帶著自己的兒子回娘家。
隻得意了一下的年輕小媳婦,就被大嫂擺了一道,咬了一下嘴唇不敢說話,她的夫君還要靠大伯賺錢,至於大伯也許也要靠大嫂的娘家賺錢。
葉淑英提著家裡的雞去娘家,以前摳門著的婆婆,這一次不敢說話,本來是悄悄的給小兒媳婦辦的年禮,沒想到她年輕多嘴,給大媳婦說了。
大媳婦提著禮物去娘家,把家裡的活甩給她們乾,做婆婆的隻能又把這活交給了小兒媳婦。
葉淑英嫁人這麼多年,平常回娘家都很少有禮品,就那麼幾次,為了讓娘家人辦事,手上有提禮品。
這一次為了賭氣,回娘家帶著禮品還感覺到挺爽的。
葉淑英一手拉著兒子的手,另外一隻手提滿了禮品,雞,豬肉,粽子,平常做活的農婦她的手勁不少。
當她來到娘家屋門前,發現娘家隔壁的那空地,夫君帶著一般人已經開始挖地基,做石頭地基。
她隻知道夫君接了活,並且這個活給的錢不少,活挺急的。
隻以為家裡建房子,把院子擴大,卻沒想到是另外建一座小房子,並且沒有和之前的房子相通,獨門獨戶的樣子。
葉淑英挺好奇的,找夫君和這些工人問是問不出來的人,家裡賺錢的人是娘親,找她問沒錯。
當她看進這家娘家的院子門口,發現她的娘親坐在一張太師椅裡,以為是她是在門口曬太陽。
卻不想走近自己的娘親身邊,隻聽到她在罵罵咧咧的,雖然罵的聲音不大,隻能聽清楚一些文字,除了罵她爹,隻罵她爹。
娘親臉色不怎麼好,兩隻眼睛青黑,麵容憔悴,一看就是晚上沒有睡好有心事的人。
葉淑英更是奇怪,平常娘親哪裡敢罵爹爹,完全聽爹爹的。
錢銀一手抓,後來娘家發家之後,大哥和大嫂才有了自己投資和私房錢。
“娘,我帶著兒子來跟您拜年啦!”
“外祖母,新年好!”四五歲的男娃娃,沒學會看臉色,跑過去又抱住賴氏。
正在罵人的賴氏,見到平常很摳門的閨女,今天手上的東西不少,如此孝心她應該高興起來,但她這時候正在生氣著,麵對滿臉笑容的外孫和女兒,也沒有給上一個笑容。
“來就來了,進去家裡吧,我這會兒沒時間搭理你們!”
平常對自己挺好的外祖母,今天卻很不高興的樣子,到自己向他拜年,也不第一時間給紅包。
小娃娃扁扁嘴,一點都不高興。
但他很快想開了,外祖母給的紅包那麼少錢,他應該早點去找到大舅媽,大舅,還有外公,這些人才會大方一點給紅包。
也許到了裡麵還會見到更多的親戚,他才不要在外祖母這裡挨罵呢!
小娃娃一溜煙就跑進房子裡麵。
葉淑英對於母親如此奇怪的行為,一時間不知問還是不問,手裡提的物品挺重的,這時覺得帶這麼多物品來,應該先進去,說不定大嫂看著她這麼多的禮品給更多的回禮,她更想要現銀。
女兒進去了,賴氏也沒心思去理會,嘴裡還是罵罵咧咧的那幾句。
葉淑英提物品進來,家裡人都見到了,覺得摳門的人也良心發現了,今天難道是吹的東風,還是今天太陽從西邊出來,摳門的人有覺悟啦?
李氏在家裡還是有招待親戚,今天來的不隻是親近的親戚,還有她娘家那邊來的。
葉淑珍的夫君也來了,但她沒來,就是夫君做代表,他們全家人拜年。
唐偉星雖然隻是唐家的一個工人,出手闊綽的見小孩就給紅包,見老人也給紅包。
他這一次來,唐順延少爺沒有跟來,聽說是跟著祖母和娘親去了京都,過一兩天才回來。
唐順延少爺的祖母,娘親都是京都人士,這麼遠的路途,他們應該會在京都住幾天,過了15的花燈節更好,隻是15過後唐順延要去書院讀書,時間趕不上。
李氏除了招待客人,又已經讓人開始忙活,隔壁修建房屋,讓彆人吃一頓飯是要的。
這些都要廚師忙活,家裡的工人也要幫忙。
隻有幾天的時間準備禮品,這還需要寫單子,需要讓彆人去采買。
自己的兒子都沒有時間一直抱著,把兒子留給了孩子們帶,又有小丫鬟幫忙。
賴氏這個婆婆是幫不上忙的,不給她添亂,添塞已經不錯了,在房間裡也能感覺得到婆婆在門口罵人。
這大過年的,遇上這樣的事她也管不了,隻求這不是夫君納妾。
想到未來那個之前小想夫君的人成為了公公的妾,對自己來說是成為了長輩。
李氏後麵的不敢多想,這個家很多事都輪不到她說話。
葉淑英帶著這麼多的禮品來,李氏也是安排人幫忙拿進廚房,然後留下回禮,剩下的拿到廚房去做飯。
葉淑英很想悄悄的問一下李氏,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家裡為什麼要這樣建房子。
李氏那忙活的樣子,她也找不到機會。
葉淑英看到自己的兒子收了一個又一個的紅包,心裡挺開心的。
之前隻想到了帶東西回來娘家,也沒有帶上多少紅包,隻包了幾個小小的給侄子,侄女。
娘家這麼多人在,在兒子收到彆人的紅包的時候不給彆人,而又給紅包侄兒,侄女。
雖然侄兒侄女親一點,但在她認為可以不給,最好不用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