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博沒好氣的撇了導演一眼,“當然,李老師出院的這段時間讓手中有戲的演員先回去,半個月之後趕來。其他沒事的人呢就多研究研究劇本,劇組管吃管住,您呢就給道具組燈光組什麼什麼組的加強培訓!我回京城一趟,等李老師一出院我就過來!”
經過這次的事故,劉博覺得自己還是需要開發出一套專門製作後期的特效軟件和設備。因為後期才是影視作品的靈魂所在。
特效的軟件很多,談起特效來繞不開的話題就是好萊塢大片,可人家好萊塢的大片用的軟件基本上是自己開發的,根本不對外開放。
其實好萊塢大片也不完全依賴於特效,人家在其他方麵也是很下基本功的,比如演技、化妝、傳統摳像、模型、布景,不是所有的都用計算機,隻是國內慢慢的把特效給神話了。
自己沒有技術,還不好好的在彆的方麵下功夫,隻是過度的依賴計算機,忽略了演技,從而造就了一部又一部五毛特效,演技又賊尷尬的影片。當然摳像這項技術,某b還是運用的挺好的,好萊塢肯定都望塵莫及。
化妝的人才好找,關鍵是專門製作特效的軟件和設備不好找,這是國內劇組的通病!
在電影製作拍攝中基本上處處都需要花錢,從演員、工作員、拍攝、場景、後期、器材等等這些都需要花錢。在國外好萊塢電影大片中,我們經常能見到各種各樣高大上電影器材,車載搖臂、大尺寸的伸縮搖臂、航拍陀螺儀、motion trole、panavision攝影機等。
特彆是很多電影拍攝中使用到一些設備廠商隻出租不出售,並不是有錢就可以買到。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夠租到的,比如panavision膠片攝影機。
還有一種imax攝影機。在上個世紀的50到60年代,導演、攝影師和製片人都希望向大眾引進更大的熒幕格式,在影院使用多台放映機進行放映,於是維士寬銀幕(vistavision)和西尼瑪斯科普寬銀幕(emascope)誕生了。
但三位加拿大電影人graeme ferguson、roman kroitor和robert kerr希望能打破前兩種影片格式的安裝複雜、操作困難、畫麵質量不穩定等局限,研發一種新的單放映機、單攝影機式的大銀幕放映係統,最終催生了imax的問世。
相比起以上兩種相對落後的攝像機,vision research公司從1992年開始研究高速攝影機更加的高大上。其開發的高速攝影機被命名為phantom係列,而phantom flex4k攝影機無疑處在該係列的頂端。
該機能夠拍攝和記錄1000fps的4k分辨率無損視頻,2000fps的2k無損視頻以及3000fps的720p視頻。隨著電影表現手法的多樣化發展,高速攝影也常被用於電影中表現細微的情緒或微妙的時間感。此外,phantom攝影機還被廣泛用於電視廣告、體育賽事和野生動物的拍攝。
好萊塢大片之所以能夠成為大片,除了特效、陣容等其他因素,跟以上的三種攝像機絕對脫不開關係。
好萊塢的攝像機可以拍攝每秒3200幀的高速畫麵,華夏的則攝像機根本就達不到那個要求。所以製作出來的特效也就很差勁,所以華夏落後好萊塢差的不僅僅是特效、團隊……其實從攝影工具上就已經落後了。
國內劇組的通病在劉博這裡倒沒有什麼問題,劉博這次回京就是要打破那些攝影廠商的設備封鎖,特效軟件、攝影器材的技術劉博都不難弄到,畢竟他是有係統的男人!
劉博認為比較困難的是上哪找到一批優秀的化妝師。遇到事情後腦子裡第一個冒出的就是倪廣南,劉博在京城就認識那麼幾個人,不是靠不住,就是沒時間,隻能是找倪廣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