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四十三年三月望日, 朝廷舉行殿試。
本次成為貢士的總共有209人,在見到皇帝前,這些人還會再進行一次複試, 考察有沒有濫竽充數的。
因為前朝時就出現過這種情況,成為貢士的人最後麵君對問失次,然後被黜落, 連帶相關人員也要受罰。
不過這也就是走個形式, 一是此時若有貢士被淘汰, 則可以去敲登聞鼓,要求殿試,如果殿試通過, 那麼在複試環節把他黜落的官員仍然要受罰。
還有就是, 北宋就出現過有貢士殿試屢次落第,然後怒而投奔敵國, 還為攻打北宋出謀劃策。所以自此之後,科舉製度便改革了,殿試不黜落任何一位考生,除了真的弄虛作假得很離譜的。
何文靜天還沒亮就到宮門口等, 旁邊還有禮部的人專門維持秩序,所有考生皆按照會試排名站定, 宮廷禮儀也已經由禮部官員提前派人告知。
比如現在, 他們一行人站在宮門外排隊吹冷風, 那也必須規規矩矩站好,不能有搓手、跺腳或者縮脖子等行為,要注重儀態。
何文靜看看站在自己前麵的四人,腦中回憶宋易給自己說過的幾人的情況。
這四人中有三人皆是朝廷命官之子,隻一人與他一樣, 出身平民。其中年紀最大的也隻比他大十歲,其餘人都非常年輕。
何文靜想起他參加鄉試時,那些考中的人年齡分層還沒這麼嚴重,基本老幼參半,還有不少已經胡子頭發花白。可是真正到了取士時,天平還是向年輕人傾斜了。
他猜測這應該也跟現代考慮的差不多,讓人才隊伍年輕化,否則要是派出去當官,還沒到任上就水土不服去世了,還得麻煩再派人去。
點名之後,禮部官員領著眾人進行讚拜行禮,而後殿試題目下發,眾人一次坐定,開始答題。
殿試隻考一天,所考內容也隻有一題,就是策問,至晚納卷。
何文靜將試卷展開,開始審題。
這次殿試考的是一道軍事題,上詔曰:“ 昔列聖之相繼,大一統而馭宇,立綱陳紀,禮樂昭明,當垂衣以治,何自弗寧?少壯儘行,內騷華夏,外戍八荒。爾諸文士論之以妥內外,朕將親覽焉”【1】
這題的意思大概就是,立朝之後,本應加緊推行禮樂治國穩定朝局,可是邊境又有外族侵擾,加之前朝餘孽也還未肅清,這就形成了兩難的局麵。
譬如,如果放鬆對外,則恐敵對勢力死灰複燃。若是出兵征討,則國家內部發展不起來,國力又會衰退。
然後麵對這個難題,到底該怎麼辦?請考生給出對策。
何文靜將題目看了幾遍,確定自己沒有理解錯題意後,便取了些清水倒進硯台之中,邊研墨邊思考如何對答。
按他私心來看,邊境的蠻夷戎狄雖有侵擾,可目前還構不成氣候,至於前朝殘餘勢力,要想發展到一定的規模也需要時間。
真要取個輕重緩急的話,他是傾向於先發展民生,畢竟皇帝由誰坐他並不是很在乎。
不過既然出題的人是皇帝,那比起江山來,皇位對他來說就更重要了,畢竟如果他當不成皇帝,那麼這江山治理得再好又有什麼用呢?
所以就隻能思考兩全之策了。
何文靜沉思片刻,心裡有了雛形。
首先,國內的局勢要繼續穩定下去,施恩和減賦稅可以並行。另外還要加強軍隊建設,這樣不管是對內處理叛亂,還是對外出兵征討,朝廷都可以從容不迫的進行。
再就是關於民心的問題。何文靜建議可以減少酷刑處罰,對於所犯之罪不太嚴重的罪犯,除了大赦天下之外,平時還可以讓他們參與一些體力勞動,爭取減刑。這樣百姓過得好了,對朝廷是敬愛之心而非懼怕之心,前朝再提天道正統也不會有人擁護。
而對於現在國力暫時還不足以支撐軍隊開支的情況,他鄉試時就提出過,可以讓士兵操練之餘暫時種地自給自足,施行屯田之法,這樣就能暫時緩解國家財政支出太過龐大的問題。
何文靜把這一策提煉了一下精髓,也寫在了策問中。
隻是
他繼續提筆寫,為了練精兵,這種製度隻可做緩策,不建議長期推行,國內生產必須要抓緊提上來,讓軍隊儘可能裝備精良,對敵國形成質量上而非數量上的碾壓。
然後一旦時機成熟,便可將屢次來犯的蠻夷徹底肅清,對於那種兩頭搖擺的,則令其為附屬,軍政大權由朝廷掌控或者直接派兵駐紮。
想到這,何文靜又記起某國的軍事基地來,提筆沾墨,繼續發散腦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