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六十三年,北方瓦剌再次以一萬騎兵突襲大夏邊鎮城池。
此時的通遙城雖是城門緊閉,但詭異的是,此時的街上卻空無一人。
塞北的寒風卷著黃沙在青石板上打著旋,之前還熱鬨的人群仿佛一夜之間憑空消失一般,找不到半絲人氣兒。
孛來看著無一人把守的城牆,聽著輕而易舉用爪鉤爬上城牆的斥候傳回的消息,垂眸想了想,對傳令官道:“立刻傳令,騎兵頭尾調換,即刻趕往四平!”
不過片刻,傳令兵便將消息傳達全軍,本浩浩蕩蕩往通遙而來的瓦剌騎兵,頃刻間就調轉了馬頭,又往下一個目的地而去。
馬蹄踩踏地麵的轟隆聲逐漸遠去,何文靜掀開原本蓋在上麵的石板,從一處枯井裡爬了上來。
顧不得身上的臟汙,他立刻對傳令兵道:“告知百姓們此時還不能出來,另外即刻命人到城樓的烽火台上點起狼煙。”
“是!”
等傳令兵離去,何文靜立刻又重新回到枯井中,從密道趕往縣衙。
如今四平地下已由此地駐軍和他所帶來的運糧士兵們挖出了幾條縱橫的密道,雖然談不上四通八達,但也又好幾個出口,其中更是有多處關口被他派人把守著。
而至於城中的百姓,何文靜也已經吩咐他們在家中藏好,地點就是百姓家中的灶台。
大夏百姓用的灶台不僅既高且大,而且灶台的膛口很小,隻要將灶膛往下挖出可以用來容身的地方,然後再把尖底大鍋往灶台一放,這就成了最好的隱蔽地點。
何文靜讓沒有抵抗能力的老弱婦孺留在家中藏匿起來,而青壯則拿著武器跟他一起守在底下的暗道內,若是瓦剌軍隊發現密道,則在此阻擊。
如今雖然瓦剌軍隊已經暫時離去,但隻要對方一跟夏軍交上手就會知道被騙,那麼防守薄弱的通遙就很可能再次迎來瓦剌軍隊。
最後結果如何就看他跟聶成忠定的計策能不能成功了。
地底下的兵士和百姓都緊張的握著手中的刀刃,時不時有斥候出入地道入口向何文靜彙報情況,除此之外,整個城內幾乎看不到活人也聽不到任何聲響。
所幸他運來的糧食也被藏在了地道之內,而且每戶人家他還提前派發了軍隊的應急糗糧,想來撐過兩天不成問題。
兵士和百姓們嚴正以待,何文靜也沒閒著。
他此時正與城中的工匠們在暗房配置火藥。
之前那些瓦剌探子聽到的聲音,其實就是何文靜的試驗品。
火藥最早是在秦朝由煉丹士發明的,後來一直被用作煙花爆竹使用,但是何文靜知道,這東西後來會被西方開發成武器,讓他們吃大虧,所以便趁著這次與瓦剌作戰,提前進行一下實驗。
不過因為他也不了解火藥成分的具體配比,所以何文靜也隻能讓工匠們按照製作爆竹的方法試著配料,然後再引燃查看威力。
之後就是瓦剌人聽到的那不尋常的爆裂聲了。
那是何文靜讓人將配好的火藥裝到封好的竹筒中,然後再用引線引燃後發出的聲音,雖然破壞力還不算太強,最多也隻能在地上炸出個小坑,但是聲音聽起來卻十分可怖。
用那些工匠的話來說,就是有開山裂石之音。
何文靜此時已經來不及進行多次實驗,然後製作出威力最大的火藥,所以便隻能寄希望靠數量取勝。
按照之前所行的辦法,他命人將已經配好的火藥裝進截好的竹筒中,然後再用紅紙封好表麵,做成加大加長版的“炮仗”,期望若是遇到瓦剌騎兵,能以此驚嚇對方馬匹,讓對方攻勢減弱。
隻要對方陣型一亂,兩軍以步兵對陣,何文靜還是有信心能撐到援軍到來。
一夜過後,通遙城內仍舊悄無聲息,何文靜已經熬了一夜,眾人也是輪流交替值守,正當他準備從暗房出來透透氣時,一名探子來報,稱前方二十裡處的北坡出發現了瓦剌殘兵。
何文靜的睡意頃刻間消失無蹤。
“來人,將所有的火藥桶都帶上,另再派人通知千總大人,就說現在要去支援聶將軍!”
對方已經一步一步的按照兩人預想的方案走到現在,既然如此,那他們絕不能功虧一簣,讓瓦剌人又逃回草原!
等全軍集合完畢,何文靜讓人通知城中百姓,暫時全部避入城內地道,若非夏軍,凡入地道者皆可斬殺,然後就跟著眾人一起出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