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回音穀:三十二載!【求月票!】(2 / 2)

從道果開始 妖僧花無缺 10010 字 5個月前

……

金秋時節。

晴空萬裡。

這一日。

雄鷹振翅,一名身著長衫的儒士坐在雄鷹背上,兩手僅僅攥住韁繩。

狂風呼嘯。

極力穩住身形,以免被掀翻下去,跌的粉身碎骨。

雄鷹速度極快。

哪怕背上載著一人,也沒遲緩多少。

黎明時起飛,中午稍稍休息半個時辰。等到傍晚時分,就已經飛躍兩千裡,來到三界關‘回音穀’。

雄鷹俯衝而下。

從天上往下看,回音穀早就變了模樣。

不但穀中多了幾座氣勢磅礴的建築,在穀外,更是一座座宮殿或是嵌在崖壁上,或是立在半山腰,或是聳立山巔。

細一數。

怕是有十多座宮殿,上百間房屋。

有人在山巔練劍,有人在水中練拳,有人在雲台上打坐....

眾人眾相。

不一而足。

雄鷹俯衝,落在回音穀後方鷂子山頂。

伍守陽翻身下來,頭發、衣衫都有些淩亂。

有弟子上前,衝伍守陽躬身喚道:“大師伯。”

“師父可在穀中?”

伍守陽將操控飛鷹的韁繩遞給這名弟子,同時出聲問道。

“師祖在劍閣中。”

那弟子一麵牽住飛鷹,一麵恭敬回道。

“好。”

伍守陽應一聲,將身上淩亂衣衫、散亂的頭發隨手打理一番,同時大步流星就往山下回音穀跑去。

徑直入‘劍閣’。

就見殿中正中一青年,背對殿門,手中舞劍,猶如撫琴一般,隱隱有琴聲蕩漾,時而金戈鐵馬,時而柔情蜜意。

令人難以琢磨。

似是察覺到伍守陽進入殿中,這青年緩緩收劍。

伍守陽見狀,忙的衝著殿中青年躬身拜下,而後道:“師父這套‘七弦驚仙劍法’愈發精妙了,想必快要達到通神之境。”

回音穀以外功、劍法聞名三界關。

這套‘七弦驚仙劍法’又是諸多劍法中的頂尖存在,伍守陽修行多年,自問比起開創‘回音穀’的師父,差了不止一籌。

“查的如何?”

青年沒理會伍守陽的恭維,出聲問道。

伍守陽生的儒雅,見師父如此關心,他自己也頗為心焦,於是忙回道:“北麵‘樊國’境內,近年有一位仙師聲名鵲起,名喚‘張誌和’,被樊國冊封為‘國師’。傳聞這人精通金剛橫煉之法,早些年廣為傳法,造就不少橫煉高手。但近些年這些個有所成就的橫煉高手一個接一個消聲滅跡。卞、康、孟、黃四位師弟化勁有成,行走四方邀戰各方高手,也是在樊國沒了蹤跡。”

“你懷疑是‘張誌和’下的手?”

青年聞言忽的轉身。

顯露清清秀秀,超凡脫俗的麵龐。不是旁人,正是自玄幽海而來,在三界關回音穀落下跟腳的陳季川。

一晃三十餘載。

陳季川人在山野,依靠身上丹藥、法器,一身本領,輕鬆開創出偌大基業。

來到回音穀的第一年,就在東山府收了十二名弟子,悉心傳授《劍圖》或是《陳門七十二絕藝》。

之後陸陸續續又收了十多個弟子。

這些弟子又收弟子。

自陳季川往下,三十二載,才僅三代,回音穀就已經有百餘名弟子。

陳季川在沙門島獲得丹藥近千,這些年又不間斷的琢磨煉丹之術,煉成丹藥數以千計。

除了少數出售,換取藥材、靈石之外。

多數都被賜予回音穀弟子,用以增長實力。

與現實中不同。

在道果世界中,不論是投資修行,還是投資‘五鬼陰兵法’、‘剪紙成兵術’這些術法,在長遠收益上來說,都遠遠不如培養弟子。

修為、術法會因為陳季川回歸現實而陷入停滯。

哪怕五鬼陰兵、紙人,也會因為缺少陳季川的日日祭煉,實力增長大幅度降低,不至於停滯不前,卻也較為遲緩。

但這些弟子不會。

即使陳季川下線,也不耽擱他們繼續修行,繼續提升。

等到數十年、百餘年後。

這些弟子門人就是陳季川立足於世的最大資本。

一如大梁世界中的‘白玉京’。

又如大燕世界中的‘陳門’。

陳季川對此深有體會。

故而。

他不惜分出部分精力,用以教授弟子。初期興許辛苦些,可一旦第一批弟子成才,往後門中發展,就可以完全放手,由這些弟子去管理。

這一世。

陳季川又開始鑽研煉丹之術,煉出的丹藥他自己不用,賣出去換些錢財銀兩,對陳季川來說也沒什麼大意義。

用以培養弟子,倒是正合適。

有‘白玉京’、‘陳門’的經驗,‘回音穀’也很快成就規模。

原先十二名弟子以及陸續收下的十八名弟子,個個都有靈根,資質也都是上等。

有陳季川這等名師。

有服氣散、蘊氣丹、先天丹等丹藥。

這些弟子大多都有成就。

陸陸續續或是成就先天,或是成就化勁。

分彆被外界稱為回音穀‘十二劍’與‘十三太保’。

其中‘卞、康、孟、黃’就是修行《陳門七十二絕藝》有成,被稱為‘回音穀十三太保’中的四大太保。

四人關係最好。

時常一同行走江湖,與各路高手交流切磋,名號也算響亮。但七八個月前,途徑樊國時,便再無消息。

回音穀初時還不知。

直到上個月,回音穀三年一度的門內大比武,四人還未歸來,伍守陽等人才發覺不對勁,一麵上報陳季川,一麵派出弟子四處去查。

終於在這個月初,查出四人最後所在。

回音穀‘十二劍’之首‘玉龍劍’伍守陽親自去到樊國,多方打探,最終才將嫌疑鎖定在樊國國師‘張誌和’身上。

……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