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南自然要避免這一點,胡小丫同樣要和其他四十二名學生一起讀書識字,隻不過胡小丫的身份不是學生,而是教師助手,簡稱助教,也可以稱呼為“老師”,其他時候方南也會單獨傳授胡小丫一些知識。
學生是收好了,課業還沒有正式開始,青山寨沒有紙墨筆硯,方南的隨身空間裡雖然有紙筆,但也無法為這麼多學生提供,所以需要另想法子。
方法很簡單,方南可以使用粉筆在黑板上寫字教學,學生們可以用鋪平的沙土當紙,小木棍當筆,用小木棍在沙土上寫字。
沙土和小木棍到處都是,黑板直接找來一張舊門板塗黑即可,粉筆的主要成分是石灰石,也是能夠輕易找到的。
方南帶著學生們準備教學工具、書寫工具的時候,也在想著該怎麼給學生們上課,在工具準備差不多的時候,方南也思考好上課的內容。
課業一共分為三個學科,分彆是語文課、數學課和體育課。
語文課就是讀書識字的學科,身為超凡者,方南能夠清楚記得自己曾經學過的知識,不過方南沒有打算直接教授學生現代的課本,而是先教授這個時代裡兒童啟蒙讀物《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
方南記憶中的《三字經》是清末民初的著名學者章太炎(字炳麟)先生的《三字經》增訂本,實際上《三字經》有多個不同年代版本,比如宋末元初的1068字本,明代的1092字本,明末的1122字本。
方南可沒有讓學生們知道“未來曆史”的想法,所以對自己記憶裡的《三字經》進行修改,接近於外界明朝人現在用的版本。
語文課本內容選擇起來比較簡單,讓方南思考更多的卻是“教授繁體字還是簡體字”、“是否學習漢語拚音”這兩個問題。
毫無疑問,簡體字加上漢語拚音能夠讓學生們讀書識字變得更加簡單,但是這個時代裡的讀書人學習的都是繁體字,簡體字是從繁體字簡化而來的,不過繁體字和簡體字互相交流卻非常困難。
方南想了好長時間,最終還是決定使用簡體字和漢語拚音,一方麵簡體字和漢語拚音都是方南熟悉的內容,繁體字方南能讀寫,卻沒有簡體字那麼熟練,另一方麵也是使用簡體字和漢語拚音能夠更快讓人掌握文字。
現在方南隻是教授四十三人讀書識字,未來還會教授更多的人讀書識字,甚至方南的學生也會教授其他人識字,使用簡體字和漢語拚音,其他人學習起來會更快,節省時間。
數學課也是算術課,就是教授學生數數,還有加減乘除的計算,以後視情況會提升數學課知識水平。
體育課不是學習知識的課,不過體育課也非常的重要,體育課的主要內容有兩個,一個是鍛煉身體,另一個則是“練兵”。
現在的方南完全可以用紙上談兵來形容自己,理論知識非常豐富,但是實際經驗為零,想要打天下必須有一支強大的軍隊,一支農民軍隻能夠通過人海戰術去碾壓敵人,這是方南不想要的,方南想要的是一支能夠對抗多倍敵人的強軍。
想法是挺好,實際經驗卻沒有,所以方南打算在自己的學生們身上先實驗一下。
語文課、數學課、體育課,三個學科每天一節,每節課半個時辰(60分鐘),課間休息十分鐘,基本上就是半個上午或者半個下午多一點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