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南三人順利返回青山寨,胡筱雅、胡壯等人懸提著的心算是可以放下來了。
此時距離秋收已經過去一個多月時間,方南的一半學生已經離開青山寨到其他村寨教書,青山寨的第二批學生已經入學,最小年齡十二歲,最大年齡十四歲,老師是周磊和他的未婚妻朱巧梅。
周磊、朱巧梅還有離開青山寨的人都有事情做,剩下的人方南也給他們安排一件事情做——鑄泥字。
方南的學生們還要繼續學習,不過一半人在其他村寨教書,隻能通過書籍來學習知識,方南將筆墨紙硯從外界帶回來,就要抓緊時間編寫書籍。
按照需求,方南需要編寫軍事、管理、醫學、物理、化學等多個方麵的書籍,最開始每本書籍要複印十本以上,等方南的學生的學生出師,每本書籍就需要更多份。
要是需要的書籍少,讓學生們用手抄就行,需要的書籍太多了,方南便打算用活字印刷術批量印刷書籍。
印刷術是華夏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正是印刷術的出現,讓書籍知識變得相對廉價,易於傳播。
印刷術最開始是雕版印刷,在一定厚度的平滑的木板上,粘貼上抄寫工整的書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紙正麵和木板相貼,字就成了反體,筆劃清晰可辨。
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麵沒有字跡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體凸出的陽文,印刷的時候,在凸起的字體上塗上墨汁,然後把紙覆在它的上麵,輕輕拂拭紙背,字跡就留在紙上了。
不過雕版印刷很不方便,雕版是一體的,一旦刻錯了,整塊雕版算是廢掉。
到了北宋時期,活字印刷術出現,解決了雕版印刷的不便之處,相比於雕版印刷的固定字,活字印刷的字都是可以拆卸的,一般常用字都備有幾個甚至幾十個,以備同一版內重複的時候使用。
活字印刷無疑比雕版印刷方便很多,活字印刷也不止有泥活字還有錫活字、木活字、銅活字、鉛活字等,以青山寨的條件來看,泥活字是最適合的,方南的學生們從學業結束到現在,基本上已經將泥活字印刷準備好了,就等著方南將書籍編寫出來。
在方南編寫書籍前,他將一些紙墨筆硯拿出來交給學生們,讓他們稍微練習一下毛筆字,畢竟之前都是用木棍在沙土上寫字,和寫毛筆字還是有些差距的。
在學生們練毛筆字的時候,方南也開始編寫書籍,書籍的內容都是自己腦海中的記憶。
以軍事書籍為例,方南準備編寫兩本書,一本是兵法,一本是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