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情況肯定是要改變的,因為王岸然的到來,最大的短板芯片製造,在王岸然這裡,成了最大的優勢。
在amd,王岸然親自參與和主導了多款cpu,apu以及芯片組的開發,其中一項重要的內容,就是和代工廠家進行技術公關,目的就是怎麼把設計圖紙反映到芯片上,並讓芯片達到設計預期的技術參數。
因此,王岸然對幾十年來芯片製造發展的過程,算是了如指掌。
1993年,世界上最先進的微處理器intel奔騰,采用的也是此時最先進的800納米製造工藝,而海峽對岸的芯片代工廠台積電,此時采用的最先進製程是1微米。
製程的不一樣,芯片設計也有區彆,再加上寄存器、緩存以及邏輯結構在晶體管的構造上也有所區彆,造成的結果就是軟件的複雜度成指數提高,這也是一般天然的門檻,普通公司根本進不了門。
加上要經曆設計_驗證_修改_驗證……持續的過程,其中需要投入的資金更是海量。
這些對王岸然來說都不是問題,王岸然思慮再三,決定設計一套麵向對象的芯片設計軟件,其中的要點是,以需求來設計。
比如需要設計一套科學運算單元,這要將科學運算的需求指標輸入計算機,以及相關的芯片參數設定,軟件可以生成最優化的芯片結構,在物理層麵上實現既定的意圖。
這可以大大減少設計的難度,卻大大增加了軟件的難度。
首先軟件要構建三百多個各式邏輯門的模型,設置晶體管運行的上下行電壓,以及上層標識,在軟件的素材庫中,需要設定以邏輯門組成的各式邏輯電路。
即便如此,借助於前世成熟的技術積累,王岸然有把握三個月內做出簡易版本的ead軟件,當然與後世所用的ead軟件不能比,其中智能程度遠遠不及。
隻包含現有技術條件下的邏輯門電路設計,以及簡單的回路測試。
但即便這樣,王岸然可以確認,也是現如今最先進的ead軟件集成。
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可是計劃再好,該怎麼實施,這是一個問題。
王岸然突然想到一件事,清大的學生是有免費的上機機時的,校園的機房就有一台ibm於1990年產390小型機,提供ibm專用的圖靈操作係統。
當然,最讓王岸然看重的是390堪比奔騰四的良好性能,以及完整的c語言編譯器。
自己的上機卡,早在畢業前已經上交,不過,這難不住王岸然,自己大學時的好友賈國防,報送上本校的研究生,他的上機卡倒可以借用一下。
在此之前,王岸然花了一個晚上,將記憶中各項芯片技術進行梳理,並製定一下軟件的具體結構框架,有了前世現成的模板,效率自然快了很多,再下麵就是對應各自的接口,進行功能的填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