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過漫長的股權談判,在11月之前,各方終於達成共識。
在高盛一眾投行的要求下,華芯科技不得不縮減了投資,整個投資減少到4.7億美元,股份由35%縮減到27%。
而高盛則比原先增加了1.8億美元的投資,股份上升到21%。
“顯而易見,高盛不會看著華芯科技和張大京聯合,一起控製董事會。”
王岸然同意師從古的看法,對他來說,高盛提高占股比例是他喜聞樂見的事,搭上高盛這條線,可以方便做很多事情。
比如,華芯科技可以跟著張大京,訂購兩台248納米激光光源光刻機……
隻要張大京能買到的,華芯科技都可以搭個順風車。
何樂而不為。
1995年11月11日,中芯電子正式掛牌成立,注冊地在開曼群島。
而張大京遍尋港島,還是無奈的發現,港島這座廟實在是太小,容不下中芯電子這尊大佛。
中芯電子無奈隻好退而求其次,正式落戶滬市浦東新區。
當然,這也是官方暗中促進的結果,中芯電子作為一家高科技企業,同時享受了官方帶來的諸多便利,在稅收、土地征用等方麵,基本上是服務到位。
事情算是塵埃落定,新的問題又來了。
國內的芯片設計能力低下,根本喂不飽中芯電子,而事實上,原來曆史上的中芯國際很大一部分業務,都是代工國外的低端芯片,吃的是三星台積電吃剩下的。
而到這個時代,王岸然自然不希望這一幕發生。
1995年,國內具有芯片設計能力的企業屈指可數,大量的工業自動化嵌入式係統,單片機都是從國外進口。
intel一款8位的mcs_51單片機芯片,一直賣到千禧年。
沒辦法,對這些企業來說,芯片太高大上了,沒有基礎,沒有研發的環境,更沒有相應的人才。
第一步根本無處入手。
而國外對此是封鎖的,他們很難找到技術支持。
這樣的情況,會因為華芯科技的存在而改變。
對王岸然來說,芯片設計不能說簡單,但也談不上難。
所謂的芯片,跟電腦程序差不多,隻不過把這些程序,用晶體管表示出來。
在王岸然的辦公室,莫少華被王岸然的想法震動的合不上嘴。
“王總,我沒聽懂,您的意思是,找人把華芯科技的人,挖到其他的公司?”
這怎麼聽的這麼奇怪,一個老總找人挖走自家的員工?莫少華的第一反應,就是自己聽錯了。
等回過神來,想到這裡麵,肯定有貓膩,但他一時理解不了。
華芯科技現在發展很好,根本不可能以這種方式來裁員,然後省幾個賠償金……
可那又為什麼呢?
王岸然看到莫少華這副模樣,喝了一口水,說道:“準確的說,是幫國內有自動化研發需求的企業,介紹華芯科技的員工。”
嗚呼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