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剛開始發展時,cpu的主頻等同於前端總線fsb頻率,等同於設備總線接口頻率。
再後來,前端總線和設備總線接口頻率跟不上趟了,cpu的主頻成為前端總線頻率乘以倍頻這個時候的cpu外頻和前端總線的頻率是一致的。
而再往後,設備總線的頻率也跟不上趟了,cpu的主頻等於外頻乘以倍頻,而前端總線是高於外頻的。
形象點說,cpu的主頻代表了cpu在一秒內能夠處理的能力,外頻可以看成是處理問題的流水線,而倍頻就是有幾條流水線。
這就涉及一個diy愛好者之間的話題,超頻。
超頻的意義在於以正常的價格獲得尊貴的服務,而著手點無非是兩個,一是超外頻,而另外一個就是超倍頻。
相比起倍頻而言,外頻涉及的不僅僅是cpu,還涉及到前端總線和設備pci接口等,難度自然大了很多。
而在cpu設計上,這也是cpu強大的吞吐能力照顧其他總線接口的無奈之舉。
如果是簡單的倍頻設計,王岸然自然不會大張旗鼓。
“各位,可不僅僅是倍頻設計,在總線接口上我們也要重新設計,180納米製造工藝,我們是先行者。
剛才穀總監也說了,1ghz的cpu,現行的總線接口已經不能滿足需要。
不僅僅是fbs,串行總線接口同樣不能滿足我們顯卡的需要,我們需要全新的設計!”
“全新的設計?”
王岸然點點頭,說道:“目前不光是pci接口還是intel現在推廣的agp圖形接口,所使用的都是共享並行總線架構,pci主機和所有設備共享一組通用地址、數據和控製線。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在設備增加的情況下,帶寬分配將急劇下降,並且多設備之間也相互影響。”
怎麼解決?華芯可居的聰明人可不少。
在這個場合下,有多少人想在王總麵前表現一把。
高級工程師朱朝傑說道:“並行pci總線隻有一個地址,所有設備都是通過這個地址與主機進行連接。
在以前總線帶寬有限的情況下,采取這種方式確實是無奈之舉,不過現在cpu與橋接芯片性能迅速提升的情況下,原有的設計依然不能滿足需要。
我的設想是多地址共享主機連接,每台設備可以與主機進行通訊。”
王岸然點點頭,記下了朱朝傑這個名字,這已經把pci_e的特點表述的很清楚,與pci主要區彆就是,點對點的拓撲結構。
王岸然喜歡跟聰明人說話,一點就透,pci-e不僅僅是對pci接口的擴展和補充。
對華芯科技來說,ddr內存是猶抱琵琶半遮麵,和intel打起的太極。
而pci_e接口是華芯科技第一次和intel打起了擂台。
之所以選擇pci_e接口,不光是在顯卡上,現有的pci帶寬已經不能滿足需要。
更重要的是,王岸然現在就要布局固態硬盤的發展,在接口上,ide目前的速度最高隻有66m,發展到2000年之後,才133mhz,根本滿足不了固態的需要。
有準備總是好的,總不至於最後固態出來之後,再被intel牽著鼻子走。
而這一天並不會太遠。
結束cpu產品論證會,下麵的技術實現分析等前期研究,王岸然就不親自上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