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皇十年(590年),番禺夷人王仲宣起兵造反,嶺南地區各族首領多起兵響應他,於是王仲宣率軍包圍廣州。馮盎的祖母冼夫人派其孫子馮暄(馮盎之兄)率軍救援廣州,馮暄一向與叛軍將領陳佛智友善,於是故意逗留不進。冼夫人得知後十分憤怒,就派人到軍中逮捕馮暄,關押在州城監獄;另派馮盎率軍討伐陳佛智,馮盎擊敗叛軍,將陳佛智斬首。馮盎率軍進至南海,與隋朝大將軍鹿願的部隊會合,然後與廣州守將慕容三藏合兵攻打王仲宣,王仲宣的部隊潰敗,因此廣州得以保全。隋文帝因馮盎平叛有功,任命他為高州刺史。
仁壽元年(601年),潮州、成州等五州的僚人造反,馮盎快馬飛馳到京師,奏請朝廷出兵討伐僚人。隋文帝命令左仆射楊素和馮盎討論僚人反叛的情形勢態,楊素對馮盎感到驚奇,說:“沒想到蠻夷中竟有這樣的人!”隨即隋文帝下詔命令馮盎征集江南、嶺南的軍隊進攻僚人。叛亂平息後,隋文帝任命馮盎金紫光祿大夫、漢陽太守。
大業七年(611年),馮盎跟隨隋煬帝楊廣出征遼東,因功升任左武衛大將軍。
義寧二年(618年),隋朝滅亡,馮盎趕回嶺南,集聚民眾,自任首領,統率部眾五萬人。[9]不久,馮盎以蒼梧、高涼、珠崖、番禺地區依附割據嶺南的林士弘
唐朝武德三年(620年),廣州(一作番禺)、新州(今廣東新興)的賊帥高法澄、冼寶徹殺死原隋朝官吏,占據二州,歸附於林士弘。馮盎率軍打敗他們。不久,洗寶徹的侄子沈智臣重新在新州集聚軍眾,自稱首領,與馮盎對抗。馮盎率軍進討,兩軍剛交鋒,馮盎就脫下頭盔大聲喊道:“你們認識我嗎?”敵方軍眾大多扔下武器,脫下戰衣露出上身向他叩拜,反叛者的隊伍因而潰散。馮盎活捉洗寶徹、洗智臣等人,於是占據廣州、蒼梧(今廣西梧州)、朱崖(今雷州半島、海南島一帶)的地盤,自稱總管。當時,有人勸馮盎說:“隋朝已是末世,分崩離析、時局動蕩,國內大亂;唐王雖然應運而生,但他的影響、教化尚未使人信服,嶺南、百越之地尚無所歸屬。明公攻克平定二十個州,占地方圓數千裡,豈是漢代趙佗的九郡能相比?現今名份還未確定,請加‘南越王’名號。”馮盎說:“我家居留百越之地已經五代,州郡長官所轄之地僅我一姓,子女玉帛我已有,人世間的富貴,像我這樣的都少有。常常怕承擔不起重擔,使先人蒙受恥辱,怎麼敢效法趙佗自己稱王一方呢?”
武德五年(622年)七月十八日,馮盎接受唐朝名將領李靖的檄文,率領部屬歸順唐朝。唐高祖李淵在馮盎的轄地設置高、羅、春、白、崖、儋、林、振八州,任命馮盎為上柱國、高州(今廣東陽江)總管,封吳國公,不久改封越國公,任命馮盎之子馮智戴為春州(今廣東陽春)刺史、馮智彧為東合州(今廣東雷州)刺史。不久,唐高祖再改封馮盎為耿國公。
“老段,這事說起來,老子以為有仗可打,哪知道屁都沒有,打個毛線。說起來馮盎也是真舍得,把他的那個大兒子送來!”
“知節,你啊,就是想打仗,說起來咱們中原剛剛平定,四處虎狼環抱,內部還有一些地方小規模的戰亂,此時要是嶺南真的打起來,就不好說了。”段誌玄笑著說道。
“這是怎麼回事?”程處瑞貌似想到了一點事情,這件事情曆史上也是有著記載的,而且電視電影之中也寫過一些。
“這事兒啊,說起來還不是那些沒事乾的家夥挑起來的,把皇上的疑心給調動起來,說實話,這後麵的事情不難想像出,這其中有太多的因素,或許隻是我的猜想,可我總覺得不踏實呢。”
“小子,你鬼心眼多,給老爹分析一下,這件事情還是要從一個多月前說起,在朝堂上有人說馮盎要謀反,你可知道,馮盎在嶺南那種天高皇帝遠之地,手握著重兵,說句不好聽的,那裡的人不知道皇上是誰,確知道馮盎是誰,那就是一個割地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