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李承乾曆史問題【一個大章】(2 / 2)

據史書記載,太子承乾“性聰敏”,“特敏惠”,“豐姿峻嶷、仁孝純深”,深得太宗的喜愛。而唐太宗對這位太子的培養也是不遺餘力,先後為他選擇了許多很厲害的先生,比如李綱、房玄齡、魏征等初唐名臣,都做過太子的老師。而從文獻記載中可以看出,早些年太子對這些老師也是非常的尊敬的。比如李綱在貞觀初年擔任承乾老師的時候已經七十餘歲了,承乾對他“大見崇重。綱為太子陳君臣父子之道、問寢視膳之方,理順辭直,聽者忘倦。……每吐論發言,皆辭色慷慨,有不可奪之誌。太子未嘗不聳然禮敬。”李綱在貞觀五年去世之後,承乾還曾親自立碑紀念他。

除此之外,太宗還很注意對承乾執政能力的培養。12歲就讓承乾在尚書省聽訟,也讓他嘗試著處理一些政務。貞觀9年太上皇李淵去世,喪事期間唐太宗將政事委於承乾,承乾也處理的很好。此後隻要太宗外出,便開始令太子留守監國。

可是,從貞觀10年開始,一向為儲君模範的承乾,好像突然變了一個人似的,文獻中開始越來越多的出現關於承乾的負麵記載。這些記載不但負麵,而且處處透著荒唐之感,仿佛皇室的乖寶寶,一夜之間就變成了一個癲狂的瘋子一樣。隨便列舉幾件事情大家看一下。

一件事是比較著名的承乾的同性戀事件。當時,承乾的叔叔漢王李元昌送給他一名太常樂人,長得非常的嫵媚,史載承乾“私幸太常樂童稱心,與同臥起”,非常的喜歡。雖說這事兒在古代的皇室、貴族裡麵也不是太少見,但總歸不是一件上得了台麵的事情,尤其是在承乾當時已經有太子妃的情況下。唐太宗自然非常惱火,刺死了稱心,承乾因此“痛悼稱心不已,於宮中構室,立其形像,列偶人車馬於前,令宮人朝暮奠祭,承乾數至其處,徘徊流涕。仍於宮中起塚而葬之,並贈官樹碑,以申哀悼”,甚至托病幾個月不上朝……

另一件事是承乾的性格開始變得非常的乖戾,這個有很多體現。比如早年間對師傅非常尊敬的承乾,這時候已經聽不進師傅們的意見。甚至當他的老師張玄素直言犯諫的時候,承乾惱羞成怒試圖遣人刺殺張玄素。再比如承乾經常在東宮模仿突厥人的行為,把自己想象成草原上的突厥可汗,在宮中“辮發羊裘而牧羊,作五狼頭纛及幡旗,設穹廬,太子自處其中,斂羊而烹之,抽佩刀割肉相啖”。更有甚者,承乾曾對人說:“我作天子,當肆吾欲,有諫者,我殺之,殺五百人,豈不定”,這已經是一個瘋狂的暴君形象了。

最後一件便是承乾的謀反。貞觀十七年(643年),承乾因為太宗寵愛三弟李泰,感覺自己太子的位置受到威脅,在刺殺李泰不成的情況下起兵逼宮。結果當然是被鎮壓了,承乾被廢為庶人,參與事件的諸多大臣也被太宗殺得人頭滾滾。

承乾起兵謀反的事情,以及他在17年太子生涯中前後性格的突變,前人有諸多說法,不過主要是集中在幾個方麵,包括承乾本人不求上進、背後奸臣的攛掇、唐太宗玄武門事變的影響,等等。這些當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不過咱覺得,一個好好的太子,最後變成一個歇斯底裡的瘋子,還有更多的原因。

承乾從一個模範太子,變成了最後起兵謀反的瘋子,這個轉變應該說是在持續的高壓下逐漸產生心理變態的一個過程。唐太宗對李泰的寵愛,隻能說是導致最後結果的一個觸發點,而不是主要的原因。

先,初唐整體的政治環境,就是一種壓力很大的狀態,可以說危機感是整個初唐很普遍的一種心理。說到唐太宗,咱們經常都會提到貞觀之治,但這是貞觀中後期的事情。在貞觀初期,上到君王下到臣子,大家還是處在一個創業的階段,前途未卜是一種很正常的心理。而且很重要的一點是,從東漢末年算起,一直到初唐,這個天下已經動亂了四五百年了。初唐的君臣看到的是,前麵幾百年每個王朝都隻有幾十年的壽命,自己的唐朝會怎樣?其實並沒有人知道。在這種創業的危機感驅使下,人的很多行為都會顯得急切。這種心理可以解釋初唐朝廷上的很多現象,比如為什麼初唐有那麼多直言犯諫的朝臣,而唐太宗又能以納諫著稱?如果把他們想成是一個進取的創業團隊,可能會很好理解。

其次,這樣一種伴隨著激情、焦慮感和危機感的心態,當然也影響到了唐太宗對承乾的教育策略。從文獻中可以看到,唐太宗為承乾先後選擇了近10位碩學鴻儒做老師,這些人滿腹才華,又多是太宗的肱股之臣。這些人在朝堂上就是能指著太宗的鼻子直言犯諫的主,到了承乾麵前自然更不會客氣。我們從文獻中可以看到,一些人對太子的所謂勸諫,話說得真的非常難聽,比如承乾試圖殺掉的張玄素,曾說承乾:“言孝敬,則闕侍膳問豎之禮;語恭順,則違君父慈訓之方;求風聲,則無學古好道之實;觀舉措,則有因緣誅戮之罪”,這真是罵的一無是處。這樣的批評,承乾年紀尚小的時候可能還能接受,等到了十七八歲,正是青春期叛逆的時候,聽不進去也是正常的吧?

再次,唐太宗君臣對待承乾,其實一直有一種錯位,那就是把承乾當做了太宗自己。從古到今,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企業,這創業之君和守成之君,從能力到性格都是不一樣的。不同的人承受壓力的能力不同,但不論如何都需要一個宣泄的渠道。通常來說,家庭、妻子是承擔這一角色的最好選擇。君不見以納諫著稱的唐太宗,在貞觀十年長孫皇後去世之後,納諫也不如從前了麼?唐太宗百戰功成,殺兄逼父當上皇帝,這得是有極強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做到的。他都尚且需要一個宣泄的渠道,況且從少年時就處在重壓之下的承乾呢?從這個角度來說,為何承乾對那個稱心如此迷戀,也就可以理解了。

最後,還有一個原因,可能沒有直接的證據,但如果站在承乾的角度來看,或許也未嘗沒有可能。那就是在承乾之前,從隋文帝、隋煬帝到唐高祖,這三朝最初設立的皇位繼承人,因為各種原因都沒有順利繼承皇位。尤其是他自己親爹是如何登上皇位的,承乾最清楚不過。這樣一種皇太子的“宿命”,興許也給承乾造成了不小的壓力吧。

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從一個優秀的儲君模板,最後變成了一個謀反的瘋子。這個過程中,主要的原因還在於唐太宗君臣對太子的教育方針出了問題。考慮到唐太宗幾個子女最後的結局,說他一句“長於謀國,弱於治家”也並不過分。當然,古代社會治家更多的是女人的責任,從這個角度來說,長孫皇後早早去世,可能對這些子女的成長也有重要的影響。

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在太子承乾的成長過程中,他的父親唐太宗就像是一個過於ph的大家長一樣。這一點和如今流行的“虎媽狼爸”之流的教育方法何其相似?如果讀者朋友之中有為人父母的,希望承乾的遭遇能給大家一點啟示吧。教育孩子呢,必要的壓力當然要有,但溝通和交流才是最重要的,一味的ph最終也隻會適得其反而已。

總結一下就是,李世民的教育有問題,而且長孫皇後在不應該死的時候死了,所有人對一個孩子的成長給予太多太多,讓一個小孩子根本無法承受這種壓力,久而久之就成了最後那種局麵。

還有一種原因就是,有人在背後推手,這是程處瑞一直觀注的,而且現在他也證實了一些,當然這些事情曆史上是不會寫出來的。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