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劉文靜(2 / 2)

劉文靜早年常與裴寂同宿。麵對城頭烽火,裴寂歎息道:“貧賤到如此地步,又趕上世事離亂,我們當如何保全自己呢?”劉文靜卻笑道:“世途如此,時事可知。形勢是可以預知的,你我二人相處投合,又何必憂慮貧賤?”

劉文靜早年因父親劉韶戰死,襲任父職,授為儀同三司。他姿儀俊偉,才乾突出,生性倜儻而有權謀。隋朝末年時擔任晉陽縣令,與時任晉陽宮監的裴寂結為好友。

大業十三年,唐國公李淵出任太原留守。劉文靜看出李淵胸懷大誌,便與其結交。他對李淵次子李世民非常讚賞,常對裴寂道:“李世民絕非庸碌之輩。他豁達大度,神武雄豪,是漢高帝、魏太祖一流的人物,年紀雖輕,卻是天縱之才。”但裴寂對此並不認同。

後來,劉文靜後因與瓦崗李密有姻親關係,被關進太原郡獄。李世民認為劉文靜可以共謀大事,便去獄中探望,並向他詢問對時局的看法。劉文靜認為天下大亂,隻有商湯、周武、漢高、光武之才方能平定。他道:“如今李密圍攻洛陽,皇帝遠在淮南,各地義軍數以萬計,跨州連郡、阻礙山澤。如能順天應人,高舉義旗,則天下不難平定。而今避亂的百姓都來到太原城中,一旦聚集起來,可得十萬之眾,令尊所領之兵也有數萬,君言出口,誰敢不從?到時乘虛入關,號令天下,不到半年,帝業可成。”

此後,李世民部署賓客,暗中籌劃起義,準備待機而起,但卻擔心李淵不同意。劉文靜知道李淵與裴寂交好,便將裴寂介紹給李世民,三人一同謀劃。這時,太原副留守高君雅被突厥擊敗,李淵也因此獲罪。李世民便讓劉文靜與裴寂去勸說李淵:“如今天下大亂,您身處嫌疑之地,又立不賞之功,恐怕難以保全。如今部將兵敗,您因罪被拘,事情確實急迫,應當拿出辦法來。晉陽之地,兵強馬壯,宮監之中,府庫盈積,以此舉事,可立大功。關中天府之地,代王年紀幼小,權貴豪強並起,不知所從。希望您發兵西向,以圖大事。

當時,李世民暗中結納死士,並與劉文靜等人約定起兵日期,恰遇李淵獲釋,此事遂中止。李世民又讓劉文靜偽造隋煬帝敕命,稱要征發太原、西河等郡百姓去遠征遼東。太原等地民心恐慌,都欲作亂。劉文靜趁機對裴寂道:“您難道沒聽說過‘先發製人,後發製於人’嗎?應勸說唐公即刻起義,怎能如此遲延。況且,你身為晉陽宮監,卻讓宮人侍奉唐公,你死也就罷了,為何要連累唐公呢?”裴寂大為恐懼,便常常督促李淵早日發兵。”

武德二年,劉文靜隨李世民鎮守長春宮。他自認為才能在裴寂之上,且又屢建軍功,但地位卻遠不如裴寂,因而心中不平,常在議論朝政時與裴寂對立,凡是裴寂讚同的都要加以反對。二人之間從此矛盾頗深。

後來,劉文靜與兄弟劉文起飲宴,醉後口出怨言,拔佩刀砍斫廳柱,稱定要斬殺裴寂。恰巧家中幾次發生妖祟之事,劉文起便召來巫師,在夜間披發銜刀,作法驅除妖孽。這時,劉文靜有個失寵的小妾將此事告訴其兄,讓他向皇帝告變,誣稱劉文靜謀反。唐高祖將劉文靜交付屬吏,命裴寂與蕭瑀審訊。

劉文靜麵對審訊,直言道:“太原起兵時,我是司馬,與長史裴寂地位相當。而今裴寂官居仆射,而我的官銜與賞賜卻遠不如他。我東征西討,家屬卻無所庇護,確有不滿之心。”李綱、蕭瑀都認為劉文靜並非謀反。李世民也極力保全劉文靜,對唐高祖道:“劉文靜在起兵之初,先定非常之策,事成才告知裴寂。京師平定時,二人地位和待遇卻有了懸殊。他隻是有不滿情緒,並無謀反之心。”

但裴寂卻趁機進言道:“劉文靜的才能、謀略確實在眾人之上,但生性猜忌陰險,忿不顧難,其醜言怪節已經顯露。如今天下未定,外有勁敵,若赦免劉文靜,必貽後患。”唐高祖對劉文靜本就有猜忌之心,又聽信裴寂讒言,遂將劉文靜、劉文起處斬,抄沒其家產。劉文靜臨刑之時,撫膺長歎道:“高鳥儘,良弓藏。’此言不虛啊!”他時年五十二歲。,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