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就這個訓練項目而言,隻有和目標的職業、真實身份信息相關的才算是“有效結果”。
比如觀察女3的時候,通過:
香水味(嗅覺信息+1);
筆記本屏幕左上角打的字(視覺信息+1);
去吧台了原味鬆餅和水果沙拉(聽覺信息+1);
看到了長相和妝容(視覺信息+1);
鍵盤敲擊聲(聽覺信息+1)。
判斷:
女3是一名作家(有效結果+1)。
至於女3的登錄密碼、寫的書名、筆名、微博、甚至郵箱密碼等信息,都不是有效結果。
除了“筆記本屏幕左上角打的字”這條視覺信息外,其他的4條感官信息都是冗餘信息。
他最高效的“觀察”方式,應該是直接就鎖定女3的屏幕一角,從她打的字判斷出她是一名作家後,就立刻轉移目標。
這是他接下來應該要采用的訓練方式:儘量用最少的信息,得出需要的結果單就這個訓練中,“結果”是判斷職業。其他的訓練,也可以把“結果”替換成“是否對他有敵意”或者“是否有威脅到他的能力”。
畢竟他現在要訓練的,隻是初級的、快速的觀察,是要高效率地對諸多目標進行快速的判斷,講究的是一個快字,而不是鎖定特定目標的深入窺探和觀察那應該是下一階段的訓練目的。
通過數據的整理和分析,向坤得出了結論:
1,視覺依然是最有效、直接和高效的信息獲取方式,畢竟光的傳播速度是最快的,獲取信息的速度最快,也是一般人最為依賴和習慣的感官能力。
比如直接從年齡、製服、攜帶的書本或其他帶有身份標識的物件,瞬間判斷出對方的身份。
2,當視覺上無法直接得出結果的時候,聲音和氣味信息才是重要的輔助。當然,有時候聲音和氣味,也可以帶來和視覺一樣直接的判斷依據。
比如有時候對方與人交流時直接將向坤需要的信息說出,或是身上的氣味有極強的特殊性、標識性。
3,要提高觀察、判斷的效率和成功率,還需要繼續大幅地擴充他的感官“數據庫”。
比如在觀察咖啡廳裡的女4時,如果向坤熟悉各銀行製服的話,可以一眼就判斷出女4是哪個銀行的。
如果他之前去過那個銀行,對那個銀行裡某些獨有的嗅源熟悉,又從女4身上嗅到那個氣味的話,也可以一下就憑氣味判斷女4是工行的,甚至具體到了某個營業點。
當然,對各種感官信息的收集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他也不是電腦,沒法做到把所有接觸過的感官信息全部記下,何況就是電腦,硬盤都還有容量限製。
從根本上來說,他現在進行的這些訓練,並不僅是感官訓練,更多的其實是大腦思維方式和反應速度的訓練。
在確定了接下來的訓練方式後,向坤便起身前往廚房。
自從搬到這套房子後,他進入廚房就基本隻有兩件事替兔子鏟屎和喂食,以及宰兔子飲血。
但今天晚上,他卻要做一件自從身體發生異變後就幾乎沒做過的事做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