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幾秒後,向坤忽然抬起頭,又看想那邊爭吵的兩人,他冒出了一個想法。
向坤今天帶著十二黃人坐地鐵,也不是一點收獲都沒有,至少他之前無聊的時候,手裡捏著一個小黃人木雕進行深入感應的時候,發現自己在感應著木雕的同時,放鬆大腦,讓自己處於幾乎沒什麼情緒波動的狀態時,可以隱隱地感覺到,他當初對那木雕進行“情緒注入”過程中的情緒。
相當於向坤把這木雕當成了個“存儲設備”,而情緒則是上麵的數據。
不過那情緒感知非常的微弱,隻能讓他感知到一點點當時的感覺,並沒有辦法讓他直接進入那種情緒中。
要說對情緒的影響程度,可能都未必有一首能喚起他情懷的老歌,或是節奏勁暴的純音樂來得強。
但相對來說,這種情緒引導的方式,要比聽歌看視頻之類,來得更隱蔽。而且對某些情緒,比如“開心”之類,其實用一般的方式是很難引導的,畢竟很多第一次看很好笑的笑話、視頻、相聲之類,再看第二遍、第三遍,效果就大幅下降了。
而小黃人上所“儲存”的“開心”情緒,雖然很微弱,卻可以讓向坤完全地感知到那種情緒,然後借此引導。
他手裡握著那小黃人,看著不遠處爭吵的兩名男子,慢慢地開始覺得這兩人說話的聲音越來越滑稽,兩人吵得赤紅的臉,也有點像猴子屁股,動做亦是讓人發笑。
他的腦海裡,甚至想象出了兩個小黃人在哇啦哇啦吵架的景象。
不知不覺,向坤笑出了聲來,一分鐘後,整個包廂內看著那兩個爭吵者的人,都是露出忍俊不禁的笑容,還有個應該剛上幼兒園的孩子,甚至指著兩人笑得眼淚都出來了。
正在爭吵的兩人慢慢地停了下來,無比懵逼地看著周圍的乘客,表情先是有些莫名其妙,然後有些茫然,接著兩人對視了一眼,都是有些尷尬地失笑搖頭,向車廂兩個方向走去,拉開了距離,也不再爭吵。
幾分鐘後,當地鐵到站,從情緒中出來的向坤便下了車,現在他終於是不“心累”了,甚至頗有點神清氣爽。
倒不是因為他主動進入“情緒同化”狀態阻止了一場爭吵,而是因為他這次七八個小時的地鐵之行,終於是有成功的試驗,得到了有效的結果和數據。
而且對於“情緒同化”這個能力,他也總結了更多的心得,獲得了更方便進入和引動的方式。
結合上次動車之上無意中針對占座者而引發的“情緒同化”過程,向坤基本可以得出結論:
在他進行“情緒同化”的過程中,成為他情緒目標的人上次的占座者、這次兩個爭吵的乘客,本身不會立刻受到影響。
不過從那兩個乘客後續的反應來看,不排除他們後來受到影響,覺得對方很滑稽的可能。
照這個推論,“精神震懾”和“情緒同化”,很有可能能夠同時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