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〇九章 塵封的秘密(中)(1 / 2)

,最快更新變成血族是什麼體驗最新章節!

那個調查報告的內容是一個名叫955所的研究機構,在92年6月份發生的一係列事故,這係列事故造成了四十七位研究人員及相關工作人員死亡,而且除了一部分死於後來的火災,絕大部分都是不明原因的猝死,體內器官在死前就已大麵積壞死,但屍檢後都查不出根本原因。

這個調查報告裡提到的一些細節可以看出來,這個955所,就是官方針對“變異生物”的研究機構。

而且在這一係列嚴重事件發生之前,955所剛剛捕獲了一個活體“食血生物”,進行了兩個多月的研究,已經向上級部門彙報了有重大發現。

事故之後,不僅那活體研究樣本消失不見,而且所有參與研究、知道內情的人,也全都死亡,絕大多數相關資料都被火災毀去。

最開始的時候,事故調查的方向,都是在“敵特破壞”上。

但隨著調查的進行,他們卻發現了越來越多詭異的、無法解釋的情況。

向坤看得滿臉凝重,原來官方以前是有對“變異生物”,也就是他們定義的“食血生物”進行調查研究的專門機構的。

隻不過“955所”這個名字,他之前從未聽過,甚至連各種傳說、野史、八卦閒談中都從未出現。

一般來說,官方相關保密研究機構,大都不是以5和7為開頭命名的麼,就像csic艦船研究院的“704所”船舶設備研究所,航天科技集團的“503所”衛星信息工程研究所之類。

各種討論特異功能、神秘領域、科幻相關的作品中,經常提到的也是507所、749局。

如果不是在這看到,換個其他場景,他一定以為是yy作者無根據瞎編的玩意。

但幾十名研究員的意外逝世,這麼大的事件,為什麼之前從來沒有聽過?

向坤繼續看更多的相關文檔,特彆是和那調查文檔屬於同一分類的。

很快,他就看到了後續的情況,針對“955”所一係列事故的調查,通過各種怪異現象,和更早期、60年代部分科研機構發生的事故聯係到了一起。

而就在調查組的人準備進行進一步深入調查的時候,上級領導帶著調查組聯係了一名前蘇的專家,後者告訴他們,早在幾年前,前蘇包括“生物信息實驗室”在內的數個部門,在進行“食血生物”的研究時,就已經遭遇過類似事故了——所有相關的研究人員不明原因猝死,大部分相關的研究資料都因各種原因被毀去,因“食血生物”的特性,沒有留下任何活體樣本的同時,也沒有任何樣本組織留存。

不僅前蘇,美國在同一時期由darpa牽頭的數個針對“食血生物”研究的計劃,沒有任何成果或隻有很少發現的也就罷了,隻要獲得了活體“食血生物”樣本,並且有比較深入的研究、有一定的研究成果,那麼很快就會發生不明原因的“團滅”。

對“食血生物”研究和觀察的成果並沒有被完全毀掉,但順著那些零星的信息,對事故和“食血生物”研究做調查的人員,每次在查到一些內容的時候,也都會出事。

而後一段時間,任何被相關機構發現的“食血生物”,幾乎在被發現的同時,都會立刻崩潰分解為灰色粉末,發現它的調查人員和目擊者也會有一部分立刻猝死。

加上前蘇也發生了類似的事情,美國的各種調查和研究開始暫停,相關檔案被封存,並且沒有解密期。

那個調查報告顯然並沒有完結,但不知道是後續的調查也被叫停,還是相關的信息丟失,向坤沒有在後麵的文檔中發現後續內容。

不過隨後他就發現了更多可以解答他疑惑的文檔,詳細說明了國外和國內在“食血生物”相關研究上的不同態度和發展曆程。

在那個署名沈海崇的研究人員所做的文檔中,闡明了各國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一係列“食血生物”相關的詭異事故,損失了大量研究人員後,做出的一致性的決定,都是暫停研究,封存資料——也沒法再繼續了,不論是研究人員還是調查人員,任何相關人員,幾乎都會不明原因猝死,或是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一旦影響範圍擴大,必然引起大範圍的動蕩和恐慌。

但對於“食血生物”所展現出的特性,各個國家都不願意完全放棄,還是在進行“試探性地研究”。

當然,在此期間,民間也有各種基於陰謀論、神秘學、宗教傳說的認知開始興起。

沈海崇認為,似乎有一種力量,在“監控”著人類世界對“食血生物”產生變異的根本性原因的研究,一旦人類有可能窺探到什麼,便會觸發它的“防備機製”,將一切可能扼殺。

“食血生物”出現的時間可能很早,但它們存在的痕跡,或許在曆史上同樣被類似的方式“抹殺”了,又或者以一種已經偏離了事實真相的模樣流傳下來。

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一波對“食血生物”的研究潮,也不是完全沒有成果留下,至少“食血生物”死亡後的粉末,便被分析出了具體成分。

不同類型的“食血生物”死亡後的灰色粉末成分略有不同,以人類“食血生物”為例,死亡後的灰色粉末主要為特殊的氮化碳化合物。

通過對這種氮化碳化合物的成分、晶體結構的研究,人類在材料學方麵有很大的進展,比如β-4、g-4等材料的合成和應用。

因著可以預見的巨大誘惑,即便知道可能觸發恐怖的災禍,人類對於“食血生物”潛藏的力量,依然在進行著小心翼翼的試探。

沈海崇綜合很多其他國家機構、相關人員的分析,做出了自己的判斷總結:

人類在進行“食血生物”研究的時候,參與的人越多,知情的人越多,對“食血生物”的研究越深入,越容易觸發那神秘力量的“防備機製”;

有國家力量參與的時候,更容易觸發“防備機製”;

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一波大範圍的“滅殺”,就是“防備機製”的高度觸發狀態,如果隻是一個國家、一個機構、一小部分人在進行“食血生物”的研究,或許那股力量不會這麼“敏感”;

如果研究者本身是“食血生物”,“防備機製”會更加寬容。

這個判斷不僅是沈海崇做出的,也基本是世界上大多數知道“食血生物”存在、仍然有誌進行研究的人的共識,這是用生命進行“實驗”得出的經驗。

所以在二十一世紀之後,各國對“食血生物”的研究,都不約而同地秉持著幾個原則:

1,官方儘量不直接參與,以私人研究機構為主體;

2,儘量讓人類“食血生物”作為研究團隊;

3,封鎖“食血生物”的消息,不讓大眾知曉;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