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白圖更看中的,是華歆在曹魏時的表現。
曹丕上位後,各大世家已經逐漸完成了門閥轉型,九品中正製火熱出爐,各大門閥開始在各個方麵延伸自己的觸手。
這時發生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三府向曹丕提議,以後任命人才隻看他的品德,不需要考教他的經義,但是這一提議,被華歆力壓下去。
表麵上看三府說的挺有道理,白圖之前也覺得,讀經義無非是了提高自身的品德,而隨著時代的變遷,死書一本的經義,總有過時的時候。那直接看品德不就好了?何必非要考教經義?又不是不讀經義,就沒有道德……
但白圖現在也是做了功課的,所以對這“插曲”的理解也不同,從道理上來說,似乎三府說的很有道理,然而實際上卻還要結合一點來看“品德”是怎麼考量的?是看名聲!名聲是哪來的?吹出來的……
以當時的魏國環境,有人幫著吹的才有名聲,普通老百姓、乃至於寒門子弟,朝內朝外沒人站台,哪來的名聲?
也就是說,所謂的“品德”,完全是這些門閥的壟斷資源,他們說有品德、才算是有品德。
這種情況下,華歆能夠恪守底線,至少留了個考核標準,已經是對曹魏製衡門閥勢力,做出了巨大貢獻。
換成是曹時期,門閥已經全麵崛起的時候,曹明確的說“品德對於朝廷來說,隻是畫出來的餅”,期望可以唯才是舉,然而卻被大勢已成的門閥階層三番五次的懟回去……
而華歆在豫章期間,白圖也看過其舉薦之人,確實多是真才實學之輩,而且不乏沒什麼背景的。
對比來看,華歆至少在選才任能方麵,是很有底線的,人品高到天花板,白圖不用擔心他在禮部,會倒向世家勢力。
甚至這樣想來,華歆一個道德底線完爆眾門閥的人,後來被誰搞臭了,也似乎有些門道兒。
同時華歆也在白圖“誘導”下,舉薦了管寧和邴原這三人也被合稱為“一龍”,華歆還被稱為龍首。
“子義在遼東時,聽說過兩位先生嗎?”白圖私下裡向太史慈問道。
太史慈當初擅毀刺史上書後,也曾經當過“逃犯”,並且和許多人一樣,將遼東當做是避禍聖地。
管寧和邴原,在亂世來臨之後,也同樣是去了遼東每每中原大亂時,都是遼東的發展機會。
“管先生和根矩先生,在遼東廣播聖賢之學,哪怕是在遼東之地,也從者雲集,連公孫度也十分禮敬他們。”太史慈在遼東時,自然不會沒聽說過這兩位的大名。
“根矩”正是邴原的字,邴原和太史慈還有些交情,所以太史慈用“字”來稱呼他。
“那正好,子義可否走一趟遼東?”白圖問道。
從江東到遼東……一路順利的話,也要明年才能見到太史慈!
不過也正是因為遠,所以換成彆人的話,白圖也不放心,太史慈又剛好熟路。
“主公,等白公犁和白公環問世……”太史慈有些擔心,到時白圖的安全。
“到時真正得罪死的也就那兩三家,而且最近也不會有什麼大戰,我小心些便是。”白圖也知道這事兒大利天下,不過也得罪了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