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先生欲以何教而化之?”白圖有感於管寧之誠,並沒有直接拒絕。
不過問還是要問一下的……
“教化”倒是管寧的強項,曾經在他避禍遼東的時候,僅憑“言傳身教”,便帶動周圍遼東百姓趨禮好義,這是值得管寧吹一輩子的事情。
隻是……遼東雖然漢胡雜居,在道德鄙視鏈裡,居於漢室眾疆域的末端,但和夷州東鯷人的情況,還是有本質差彆的。
“人之初,性本善……去其形,得其實,因地而製宜。”管寧先是引用了《三字經》的開篇,之後又表明自己將重視“實際”、並且結合夷州的情況。
白圖不由得有些驚訝的看著管寧……
原本他還擔心,管寧即便有教化東鯷的赤子之心,但所行可能會過於迂腐,到時帶著東鯷人去搖頭晃腦的讀經義?恐怕……很難以此折服東鯷人。
然而管寧的回答,卻出乎白圖的預料。
管寧對白圖驚訝的目光坦然而受,平靜的與白圖對視著。
這段時間在金陵的所見所聞,對管寧也有著潛移默化的改變。
管寧是個有道德潔癖的人不假,但是……管寧的潔癖,也是理想主義者的潔癖——他沒有世家的拖累,不會為了利益而鞏固自己的想法,而且名滿天下的他,也早就過了求名的時候。
最初在看到將軍府中,大量德行不修之輩竊居高位,管寧是有所不滿的,但是之後他也漸漸發現,正是這些“德行不修”的人,在做著實事,比如不願透露姓名的華某。
至於邁過了“德行”這道坎兒,真的有不修之舉的官員,被吏部、刑部拿下的也並不是一兩人。
對於刑部粗暴乾涉氏族內務、對於吏部一味以“利”來考評官員、對於禮部不願透露姓名的孔某、禰某……不提也罷!
管寧有許多不滿。
然而管寧沒有因為自己的不滿,而看不到金陵、乃至揚州的百姓,明明是在亂世中,日子卻越來越好過,更不是看不到,無數平民的兒子,也能去鄉學識幾個字、去明白什麼時候應該找官府。
甚至越來越多的世家豪右,也開始“期待”這些平民能夠有些學識,令鄉學、縣學的阻力越來越小。
畢竟工坊也都是缺人的,大字不識一個的學徒,在任何工坊都受嫌棄!
作為平民出身的名士,管寧雖然自從他文名小成之後,就已經投身世家豪右的懷抱,否則也不會有現在這麼大的名聲,但是……對世家豪右的頑固性,又怎麼會真的沒有了解?
因此管寧在不滿的同時,也認可著白圖、認可著將軍府。
這種認可,令管寧在得知夷州的的消息之後,心中有了一些想法——畢竟一直位於其道德鄙視鏈下端的華某,可是已經做了不少實事,他卻還隻是“吉祥物”。
尤其是之前那幾位開口時,管寧對於奴役之說的厭惡,令其徹底下定決心。
或許管寧在某些方麵,的確很迂腐,但至少在樸素價值觀上,並不是一個以利益為重的人——他是真的不以利益為重,而不是不以他人利益為重!
如果白圖之前任命魏騰、顧雍之流也就罷了,但既然白圖也有此心,管寧認為自己也應該做些事情。
不是為了任何人、任何利益,僅僅是為了驗證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