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還附贈神醫張仲景的神方——餃子。
沒錯,後世的餃子,正是張仲景在“前幾年”發明的,靈感來自於餛飩,直到唐代還被稱為“偃月餛飩”,宋代稱“角子”,清代後開始用“餃子”的名字。
張神醫發明餃子,自然不僅僅是為了吃,更重要的是禦寒……
早期的餃子,是用麵皮專門包括那些有助於驅寒的食藥,在冬天食用,可以避免因寒冷帶來凍瘡等內外疾病。
所以說冬至時候吃餃子、吃餛飩、吃羊肉、吃狗肉……本質上是同一種習俗的演變,都是從驅寒來的。
當然,在白圖的指引與指示下,大將軍府的廚師們不辭辛勞的忙碌在攻關第一線,終於……將張神醫的“餃子”發揚光大。
令“餃子”這名字,也提前一千多年出現。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餃子比紅燒肉、白公肉更成功,因為……漢代時的醋,比同時期的“迷之醬油”的味道要正太多,更接近於後世,而且已經開始種植“蒜”。
因此餃子比紅燒肉更有靈魂……
而且從食性上來說,蒜和醋也都有驅寒的效果,張神醫吃了都說好!
白圖和張仲景各占了一半“原作者”的餃子,迅速在揚州,甚至中原、荊州等地推廣開來。
本來家家戶戶,吃著美味的餃子,就能夠想到白圖,也是不錯的事情,可就是有些“畜生”,一天天變著法兒的黑白圖。
比如據捕風衛彙報,因為有人私下稱呼餃子為“白公餃”,導致“餃子”傳入中原後,就變成了“角子”,因此有人信誓旦旦的說,白公頭上是長角的……
恩,倒是和之前的“神農再世”對上了,畢竟很多神農神像,頭頂就有一雙牛角。
甚至這種謠言,還出口轉內銷,在揚州也漸漸開始有人這麼說……
隻是在揚州,白公的角那也是神農的角,是神聖的角、是聖賢的角,而在中原則是有人蔫蔫巴巴的傳謠,說白圖的角,是他非人似畜的證明。
當然,立冬時最大的新聞,還不是餃子的出現,而是……
北路軍的呂蒙,率領三千人,輕裝簡行、靠著每人各自帶好乾糧和水囊,沿途補充樹根野菜,耗時半個月,生生翻過了大複山,奇襲了複陽縣城!
原本無論是複陽城的守軍,還是在大複山沿線結營布防的守軍,甚至是作為進攻方的將軍府的士兵,都已經做好了停戰的準備。
畢竟眼看就要入冬,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再打下去也難在降溫之前有什麼結果。
哪怕是張繡,也沒有對呂蒙報什麼希望,隻是呂蒙在勸說他時,刻意狐假虎威的強調了自己和白圖的親近程度,一副“我私下裡都是叫白叔”的架勢,令張繡不得不分他三千兵馬去“胡鬨”。
畢竟在張繡看來,呂蒙能被留在宛城,本身就是深受將軍府信任的證明,卻想不到呂蒙是在來宛城之前半個月,才第一次見到白圖……
呂蒙也是夠“虎”——萬一奇襲失敗,張繡可不會給他兜著,到時一旦暴露他謊稱與大將軍的關係的事情,隻怕他要背個背不動的鍋!
然而不論其中多麼凶險,最終結果是呂蒙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