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更新城姬三國最新章節!
如劉琰一般,“眼光出眾者”自然隻是少數,很快楚國士子的“異狀”,便接連被其他諸侯的來訪學子們發現。水印廣告測試 水印廣告測試
越是眼光深重、腦筋活泛之人,也越是能深切的體會到,楚國考生整體構成的背後深意——七成,來自於父母並不識字、或是沒拿過筆的“真·普通家庭”!
心裡真正一心聖學的人,此時動搖也最是嚴重,畢竟“人人有書讀”本來就是他們的幻想鄉的景象。
如果從另一批心裡更實用主義的士子的角度出發,則是心中略有疑惑,畢竟宏觀的來說,這麼多人讀書……有什麼用?
楚國還能讓人人都當官不成?
如果不能的話,那還不如從一開始,就讓這些平民的思想貧乏一些,否則豈不是自生禍端?
而真正高屋建瓴,站在第三層,看到全貌的各中翹楚,已經隱約有些明白過來——這種開蒙比例,應該是與工坊化息息相關、互相影響的……
雖然還總結不出生產力基礎決定社會環境之類的論述,但是也隱隱掀起了楚國看似“天真地揮霍國力”的外表下,內中恐怖的一麵!
即便看不出這一層,也能夠感覺到,楚民、楚國的考生的精氣神兒,僅僅是這種由內而外洋溢的自信與驕傲,就足以稱之“民心可用”。
像是在楚國的考生中,其中兩成半,甚至是女子出身。
最初的時候,這些女學生們,顯得還有些羞澀,不過更多接觸之後,尤其是……當楚國的考生,也漸漸明白過來,外麵不像是楚國、不存在女生員之後,自豪感開始令女孩子們,昂首挺胸了起來。
反而沒有最初作為少數的羞澀……
旺盛的自豪感,也是整個楚國生員群體,所具有的共同特性之一。
不是如何盛氣淩人,而是他們會毫不避諱的說起,自己家裡是農戶、是屠戶、是漁夫、是瓦匠……
哪怕除了他們之外,另外可還有三成的“士族子弟”,也混雜在楚國考生之中,但麵對這“三成”,他們大多也隻是會羨慕、也會去恭維,但是……平民麵對官家的拘謹,卻少了許多。
無論是知州的兒子,還是織布工的兒子,坐在一個考場裡,家庭之間,固然從地位、到收入,都相差懸殊,隻要考試沒有結束,就誰也不知道,以這場考試而言,誰的分數更高。
不過如果知州的兒子,因為自己的爹,知得是州,彆人的爹,織得是布,所以有小覷之心的話,可以確信他的楚學不合格……
而且既然考得是楚學、文論、算數以及名辯四科,這些民間的“野路子”,其實也令士族子弟們很有壓力,尤其是相互“試探”過之後!
畢竟這些“野路子”,大多都是縣學出身——原本大家覺得,縣學教的都是大路貨的,然而現在忽然有些反應過來,“縣學”的師資力量和底蘊,固然沒有那些大世家深厚,但在書籍方麵是足夠的。
更重要的是,人家天生為學考拿分而生……尤其是兩年前開始,各地陸續統一了教材之後!
縣學出身的學員,平時真的有一半的精力,分到了算數,名辯,而且在文論方麵,縣學從教學之初,就秉持新學為儒家正宗,並且在名辯環節,會學到一些其他流派的經典解讀。
名辯,也就是邏輯學——從科目上看就知道,從教學的一開始,就帶有批判意味,有種教你怎麼用我大楚的新學正論,去“杠”這些腐朽舊論的意味在其中。
四科中最基礎的,肯定便是楚學……
曾經在楚國民間,也被廣泛稱為白學,白圖也是見民意浩大,於是想了個好主意,不再一味的強調“白學”的名字,而是將概念更換為——“白學”中符合時代需求的部分,以及其他包括新學在內的流派,接受白學改造後,作為白學的補充,統稱為“楚學”!
一來是將“白學”和“楚學”的概念分開,二來……也是強調白學的時代局限性,間接的認可後世補丁,唯一樹立為永恒核心的隻有一條——仁者愛人。
必須以“人”,作為一切發展、一切律條、一切革新的受益中心,在此基礎上,可以不斷為楚學添磚加瓦。
楚學作為學考科目時,也不會很難,就是將縣學教材上的知識點背牢,還有些結合名辯思維的邏輯分析題要做……
這方麵隻要不是太偷懶,無論是縣學出身、還是家學出身,都不會太差。
不過在文論方麵,還有名辯方麵,依舊是士族子弟更具優勢,畢竟成長環境與家庭教育領先太多,普通家庭出身的考生,平時對經義的量嚴重不夠,在縣學多是學習選段。
雖然突擊過理解,但依舊很難及士族子弟全麵。
縱使縣學在這方麵,也有自己的優勢,不過……終究沒法在人家的強項上,超過士族子弟。
而名辯思維,也不是一天一日就能夠建立起來的,甚至相比之下,是四科中最難以“應試教育”的方式,來迅速提升的,也是縣學最弱的一環。
相比之下,在算數上,縣學的題海戰術,以及本就領先的數理概念,令縣學出身的學員,甚至超過士族家學——畢竟不少家族,雖也有兩漢乃至先秦的算學經典,但是在這方麵,縣學明顯更完善,之所以沒能“碾壓”,還是因為師資力量有限的原因……
總的來說,真的要將士族子弟和普通家庭出身的考生分開計算的話,前者平均固然能更高一籌,不過考慮到七三分的比例,在最終錄取上,普通家庭出身的考生,奪下三成錄取率不成問題!
總量占七,錄取占三,單純數據上看,似乎很吃虧,不過這已經是部落時代、包括儒家吹捧的、極力包裝過的堯舜禹時代以來,平民與貴族之間,差距最小的時刻!
當然,這主要也是因為士族的“大意”,如果他們願意將家學與縣學結合,積極參與到縣學體係中,以他們的優勢、先天環境優勢,恐怕平民的“進步”空間會更小。
其實有些士族,尤其是貼近朝廷的高門大戶,早就有這種意思,將少年子弟送入縣學,平時也繼續家學傳承!
畢竟這是漢末……
平民與士族之間,積累的差距太大,比同在封建時期的唐宋、明清時,要更大得多。
自然要彌補的話,也就越需要時間與時機……
隻要士族反應過來,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普通家庭出身的學員,很難在頂級大學的錄取率上,突破第一年學考的記錄。
而白圖能做的,就是不斷“武裝”縣學的師資力量,儘量確保普通家庭出身的學員劣勢不會擴大。